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正文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演進脈絡與重大意義【4】

李忠杰

2015年02月27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演進脈絡與重大意義

  從全面從嚴治黨來說,習近平總書記也作了深刻論述。他指出,我們黨是一個擁有8600多萬黨員、在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的黨,黨的形象和威望、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僅直接關系黨的命運,而且直接關系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歷史使命越光榮,奮斗目標越宏偉,執政環境越復雜,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越要從嚴治黨,做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使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作為三大戰略舉措,都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也要體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三大舉措實施得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就要受到影響,目標就不能保証實現。

  三大戰略舉措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系,必須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互相滲透,共同推進。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由黨來領導,因此,就必須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也必須由黨來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也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黨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每個黨政組織、每個領導干部必須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不能把黨的領導作為個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同樣,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正確處理改革創新與於法有據的關系,在改革的過程中及時做好法律立、改、廢的工作。而全面依法治國,也要堅持改革方向和問題導向,制定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舉措。

  正確理解“四個全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先后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作出了規劃和部署。這種演化過程可以大致梳理如下。

  1986年9月,十二屆六中全會在《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第一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

  1987年,十三大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認為,這就是一個根本的戰略布局。所以,1989年11月,他強調:“十三大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永遠不改變。”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潘婧瑤、盛卉)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