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主席任職呈現新特點:干部履新政協不是仕途“終點站”
31個省份的政協主席已經全部產生,其中有13人為首次當選。
新當選的政協主席不同於以往的一個醒目特征,是年齡普遍更年輕。1962年出生的北京市委副書記吉林當選北京市政協主席,成為兩名“60后”省級政協主席中的一位,另一位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主席努爾蘭·阿不都滿金。一批年輕干部和資深干部履新政協,能為地方政協管理帶來新思維、新氣象,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有更廣闊的從政前景。
與政協有關的另一新動向是,政協干部的對外交流有所加強,地方政協機關干部調任黨政要職現象增多。這改變了一般認為政協是干部的“終點站”、很少有干部交流到黨政機關的傳統看法。這方面的典型引例是,北京市政協原主席王安順、吉林省政協原主席巴音朝魯在此次地方兩會中分別當選為北京市市長、吉林省省長。
可以說,政協干部升遷渠道的拓寬,與近些年黨對政協工作的逐漸完善有關。2004年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要“逐步加大黨委、人大、政府、政協之間的干部交流”。接著,2006年2月,中央發出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對人民政協的領導。“空降”、“調任”政協主席,便是“加強和改善”的路徑之一。十八大報告則提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增強民主協商實效性。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對於從政協主席到政府首長這一打破傳統和慣例的干部官員任職方式,說明了中央在選拔省一級政府的行政首長時,更希望這些干部官員能多一些執政經驗,而以“政治協商”為要務的政協在這方面具有潛力和優勢。
另外,此次地方兩會選舉產生12位新的省級人大常委會主任。除了政治局委員兼任省(市)委書記的省份,以及西藏、新疆自治區外,其余省份均由黨委一把手兼任。(張廣昭 陳振凱)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