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11:44 來源:人民網
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和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的外方領導人共同步入會場。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獲是‘朋友圈’越來越大。”3大主場外交、5場國際會議、7次國事訪問,在國內接待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國際組織負責人等60余人次……這一組數字記錄了2019年上半年習近平主席外事工作的繁忙。
習近平主席把舵領航,從春暖花開的歐洲三國到中國的老朋友俄羅斯再到“山地綠洲”吉爾吉斯斯坦、“高山之國”塔吉克斯坦以及與中國世代友好的朝鮮,中國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持續拓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不斷開創。
廣交朋友,深交朋友。截至目前,中國已建立110對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朋友圈”越來越大,“伙伴網”覆蓋全球,已成為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
回望歷史,新中國外交何以如此重視“結伴不結盟”?究其原因,是中國一心一意求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對中國外交傳統和實踐的總結與繼承﹔是在世界大變革時代對如何推進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積極回應。
堅持和平發展是中國的自主選擇
探究“結伴不結盟”,需要厘清何為“伴”、何為“盟”。“伴”即伙伴,《辭海》解釋“現在泛指共同參加某種組織或從事某種活動的人”﹔“盟”即聯盟,權威工具書《國際軍事與防務百科全書》將聯盟定義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通過集合他們的國力以增進安全而建立的一種長期的政治與軍事關系”。
在國際政治領域,伙伴關系與同盟關系有何區別?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蘇長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結盟是‘找敵人’的舊國際關系思維,結伴是‘交朋友’的新型國際關系思維。”他曾撰文指出,21世紀的大國關系競賽重點是比“交朋友”的結伴速度而不是“找敵人”的結盟速度。結盟政治把國際政治文化搞壞了,是一種向下競爭的互害思維。結伴政治是營造國際政治的信任文化,大家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一種向上競爭的互利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結盟關系中的“盟”與歐盟、東盟、非盟等的“盟”有本質區別。“區分兩種‘盟’的重要因素是,是否設立假想敵以及是否具有開放性。”北京師范大學金磚國家合作中心主任王磊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同盟關系是冷戰時期的產物,針對第三方,關注政治、軍事合作,具有封閉性和排他性,本質上體現了零和思維、冷戰思維。而歐盟等是在經濟要素驅動下形成的一種區域合作模式,聚焦經濟合作,具有開放性。
“前進征程上,我們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繼續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的庄嚴宣告言猶在耳,這是對新中國70年發展道路的高度總結,也是對新時代中國對外交往理念的庄嚴宣示。
和平發展是人間正道,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歷來愛好和平。中國人自古就認識到“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可以說,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尤其近代以來,戰爭和動蕩給中華民族帶來的苦難依然讓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熱愛和平一直是中國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
外交是歷史文化的映射。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結伴不結盟的國際交往原則,既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更是基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是對新中國外交傳統和實踐的總結與繼承。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逐步認識到不結盟的重要性。1953年,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新型國際關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向世界庄嚴宣告了中國不結盟的決心。1993年,中國與巴西建立首對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自此,中國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漸次鋪展。
“結伴不結盟”是中國從實踐中摸索出的一條國與國交往新路徑,以維護和平與發展為目的,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目標,體現了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要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為中國的伙伴關系戰略指明方向,中國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構建進入新階段。
構建伙伴關系是中國的發展需要
2019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出席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后,同與會外國領導人共同巡館。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結伴不結盟”政策,構建全球范圍的伙伴關系,是中國實現發展的現實需要,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事實上,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結伴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功不可沒。
數字是最好的証明: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工業制造大國、全球12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最大貿易國、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我國貿易伙伴數量由1978年的40多個發展到2018年的230多個……
“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不搞唯我獨尊、你輸我贏的零和游戲,不搞以鄰為壑、恃強凌弱的強權霸道,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努力實現持久和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的一席話道明了中國倡導的伙伴關系的深刻內涵。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70年代,鄧小平同志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就闡明中國是第三世界國家,永遠不稱霸。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是對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繼承和發展,為當今世界處理國與國關系提供了新模式。
當前,在國際舞台上,中國愈益展現出大國擔當,在完善全球治理方面,貢獻了一系列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在全球經濟發展方面,“領頭羊”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顯現﹔尤其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等國際組織和合作平台方面,中國的引領作用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對中國的種種非議甚至歪曲、誣陷時有出現,“中國威脅論”也被一些人挂在嘴邊,中國結伴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受到了質疑。
“結盟可以理解為簽署‘婚約’,規定各方義務。中國主張建立的伙伴關系,強調事務合作,即在有共同利益的問題上展開合作。‘結伴不結盟’可以理解為中國在原則上與西方不一樣,中國不主張單邊主義和一家獨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具體的組織裡面,實力決定地位。中國在主觀上不追求獨大,而是強調合作。但在具體組織裡,實際的分量決定了中國的作用比較突出。
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是新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大任務。中國倡導的伙伴關系具有以下鮮明的特征:尋求和平合作、堅持平等相待、倡導開放包容、強調共贏共享。
與世界各國廣交朋友,維系友好關系,使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更加暢通頻繁,為實現互利共贏創造了積極環境﹔保持獨立自主,不與其他國家、組織結盟,使中國獨立、靈活地作出最符合國家利益的決定,為進一步謀求繁榮發展創造了空間。
奉行互利共贏是中國的外交智慧
“中國市場這麼大,歡迎大家都來看看。”在剛剛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向全球發出邀約,倡議應該堅持以開放求發展,深化交流合作,堅持“拉手”而不是“鬆手”,堅持“拆牆”而不是“筑牆”,堅決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舊有的國際治理體系已經無法應對新形勢新挑戰,世界迫切需要新的選擇和新的方案。面對來勢洶洶的大變局,習近平主席站在時代潮頭,把握時代脈搏,給出中國答案,貢獻中國智慧。
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在國際和區域層面建設全球伙伴關系,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在全球化時代,沒有必要搞‘敵友外交’,而是要多結伴、不結盟。”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陳志敏表示。
“合作是路徑,共贏是目標。”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阮宗澤表示,合作共贏理念無疑是中國外交的核心內涵,它符合21世紀的世界潮流,是通向和平與繁榮的道路。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國的發展是歷史必然,合作共贏是各國人心所向。”中國的交往智慧正在現實中得到印証。
——大國關系。中俄之間找到了兩個大國最適合的相處之道。自1992年起的20年裡,中俄關系完成“相互視為友好國家”“建設性伙伴關系”“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四連跳”,一步一個台階,逐級登高。中美致力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關系。中國同歐盟進一步深化互利共贏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鞏固中歐合作總基調。
——周邊外交。“百金買屋,千金買鄰,好鄰居金不換。”中國按照“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解決了大多數歷史遺留問題。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精神的上海合作組織,為維護地區安全穩定、促進成員國經濟合作提供了機制保障。
——與發展中國家加強合作。我國同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合作,實現整體合作機制全覆蓋,形成攜手並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迄今,中國已向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發展援助,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700多人為他國建設與發展獻出了寶貴生命。
——“一帶一路”倡議成為踐行伙伴關系的最佳平台。6年來,中國已經同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197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總額已經超過了6萬億美元,投資超過了800億美元。中國同沿線國家共建的82個境外合作園區為當地創造了將近30萬個就業崗位,給各國帶去了滿滿的發展機遇。
“友也者,友其德也。”中國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交友之道”,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佔,收獲了世界贊譽。
“中國的結伴政策具有合理性與創新性。”俄羅斯獨聯體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葉夫謝耶夫說,“中國走出的新型國與國交往之路令人欣喜,堪稱典范。”
塞內加爾中國問題專家阿達瑪·蓋伊認為,這是建立在雙贏、多贏基礎上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與各國建立形式多樣的伙伴關系,讓各方都可以從這一全球伙伴關系網絡中獲得更多好處。”
波蘭科學院政治事務研究所亞太中心主任瓦爾德瑪爾·加克表示,這種兼具和平與包容的伙伴關系,是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將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在國際上磊落坦蕩。中國人民不僅要自己過上好日子,還追求天下大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前方是坦途還是荊棘,我們都要弘揚伙伴精神,不忘合作初心,堅定不移前進。”展望未來,中國願同合作伙伴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路上攜手構建合作共贏的美好未來。(李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從1949年到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切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哪裡?世界充滿好奇,時代不斷追問。
人民網重磅推出“70年70問”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尋找歷史性成就蘊含的“中國基因”,破解歷史性變革背后的“中國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