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3日09:14 來源:人民網
暑期到來,大批游客來到故宮參觀游覽,景區內游人如織。卞正鋒攝(人民圖片)
七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但即便接近40℃的高溫也阻擋不了游客的熱情。
“以前暑假到博物館,會被同學們說老土﹔現在故宮門票是‘尖兒貨’,逛故宮洋氣著呢!”來自湖南的大學生小嚴邊抹汗邊跟記者說,自從看了《國家寶藏》,他就一直想來故宮,今年終於如願以償。
近年來,像小嚴這樣願意走進故宮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尤其進入暑期,每天售罄8萬張門票已成為故宮的“日常”。天南海北的游客中,有覺得用手機看故宮不過癮,想眼見為實的﹔有想來看自己買的文創產品原型的﹔有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希望能在御花園“偶遇”王津師傅的﹔也有單純想來故宮“擼貓”的……
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近年來,故宮銳意進取、推陳出新,持續為公眾帶來“還有這種操作”的驚喜,一個有溫度、有親和力的故宮一夜“出圈”。這個有著近600年歷史的“超級古董”成為新晉“網紅”,贏得了這個時代的熱情接納。
人類遺產、文明窗口,“人民的故宮”人氣兒旺
自建成之日起,故宮就以其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筑和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聞名於世。不僅如此,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故宮對促進中國和世界各國友好往來、增強文明互鑒有著獨特的意義。可以說,這些是故宮能成為“網紅”的“硬通貨”。
故宮,是我國古代皇家建筑的“集大成者”。
據統計,故宮城牆以內的面積達72萬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16.7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內有殿宇宮室9000余間,被稱為“殿宇之海”。像故宮這樣雄偉、庄嚴、和諧的建筑群舉世罕見。
故宮,是我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
自1925年成立至今,故宮博物院已有1862690件珍貴館藏。從新石器時代的刀耕火種,到近現代的民國遺韻,游客總能在180余萬件(套)獨一無二的藏品中,感受到中華文明的鮮活與厚重。當宏偉的古建筑與珍藏其間的文物精品融合在一起,故宮也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中華文明的文化符號。1987年,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故宮,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中國風貌的重要窗口。
2017年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邀請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外方團長配偶參觀故宮。多年來,故宮見証了多個中國主場外交的重大時刻。“在傳播中華文化、展示國家形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方面,故宮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說。
可就是這麼美的故宮,在本世紀初,大多數人能夠踏足觀賞的區域尚不足整個宮城面積的1/3。直到2012年,這種情況才有了明顯改善。
2012年以來,故宮新開放區域及總開放比例。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人民日報、北京日報、新京報等制圖:韋衍行
2012年起,故宮幾乎每年都有新開放的區域。2012年4月25日,皇極殿重新向公眾開放﹔2013年4月29日,文華殿區域文淵閣以原狀陳列方式對公眾開放﹔2016年9月29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新開放西部斷虹橋至慈寧宮區域,並將二者的南北通道打開﹔2019年元宵節前夕,故宮宣布節日期間開放夜場,這在故宮博物院成立94年來還是首次……
2012年到2018年,故宮的開放比例從30%提高到了80%,故宮每一次開放新領域都會引發新一輪的輿論熱議和參觀熱潮。2018年,故宮以年接待游客超過1750萬人次穩居當今全球所有博物館和世界文化遺產之首。隨著開放面積的不斷擴大,紫禁城的人氣兒越來越旺,也幾乎從此時起,“人民的故宮”開啟了自己的“網紅”之路。
搞文創、上綜藝,“年輕化”的故宮火速“出圈”
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故宮、走進故宮,是故宮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要想向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打開塵封的歷史、解讀經典的文化,就需要用一種生動的、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加以表達。”單霽翔一針見血地點明了破題的關隘。
在“年輕化”的道路上,故宮文創一馬當先。
2013年,“故宮淘寶”進行了改版,加強了頁面設計和故宮文化元素的利用,整體設計、文辭用語更加貼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需求。2014年,故宮淘寶微信公眾號刊登了《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一文,風趣幽默的語言、活潑可愛的表情包改變了年輕人對故宮的刻板印象。“畫風”的轉變,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
“朝珠耳機”獲得2014年“中國最具人氣的十大文創產品”第一名,《故宮日歷》成為越來越多人家中的必備年貨,今年年初故宮口紅引發搶購熱潮……在保持實用性的同時,故宮獨具匠心的文創產品,將文化底蘊與時尚潮流完美融合。迄今為止,故宮已推出萬余款文創產品,成為年輕人心目中“格調”的代名詞。
故宮文創產品。人民網實習生 楊祎珺攝
“年輕化”的故宮甚至進軍了“影視圈”。
《上新了·故宮》既有新意、又有新知,文化底蘊和美學積澱讓人眼前一亮。在第一期節目中,年輕演員鄧倫和周一圍組成常駐的“故宮兄弟”,再加上“皇后娘娘”蔡少芬,共同實景探索“皇帝的秘密花園”。觀眾在“看熱鬧”的同時,也不耽誤漲知識。在專業領域,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和工作人員張介鳴便受邀為大家講解文物知識、科普文物保護。節目講古而不泥古,讓觀眾大呼過癮。北京電視台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程軍說:“《上新了·故宮》是要告訴大家,其實600年的故宮有一顆年輕的心。”
從一系列“故宮萌物”文創產品,到《上新了·故宮》等影視節目,故宮一改過去正襟危坐的形象,緊扣年輕人的笑點、淚點、興趣點推陳出新,贏得了青年群體廣泛的“點贊”。近日,故宮博物院又新推出連環漫畫作品《故宮·回聲》,通過與互聯網平台合作開展動漫創新大賽,直接向年輕網民征集創意,把最具青年人特色的智慧納入創作。
回顧故宮的“年輕化”道路,故宮確實是在“投年輕人所好”,但這種“投其所好”瞄准的不是眼前的經濟效益,而是吸引青年一代更多地參與進來,一系列“操作”讓“故宮活了”、讓“文物活了”,“逆生長”的故宮自然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故宮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80后、90后已成為故宮博物院游客的主力,30歲以下的游客佔到了40%。隻有更多的青年人關注並參與進來,文博和文創事業才能有新的源頭活水。這樣的故宮,想不紅都難。
文物獲“新生”、自己會“說話”,科技范兒讓故宮紅得更久
不論是擴大開放面積、增加展出文物,還是推出周邊文創產品和影視作品,這些終歸是“外力”。激活故宮館藏文物的生命力,讓文物自己“動起來”,讓文物自己會“說話”,這一切都離不開新科技的賦能。
2016年末,故宮文物醫院正式挂牌。在文物醫院,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先進的儀器設備讓文物修復工作如虎添翼。文物修復師們借助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先進設備為養心殿佛堂內原已黯淡的唐卡做了“全身檢查”。在先進設備的支持下,放大100倍后的唐卡,每一根金絲銀線都看得清清楚楚,確保了每一處細節修復都盡可能不走樣。
2019年2月19日,對故宮而言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首次舉辦“燈會”。“這種大型燈光活動,會不會對建筑和文物造成損壞?”興奮之余,不少人都表示了這樣的擔憂。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燈光秀”在方案制定階段,就考慮到要避免因照明對古建筑產生損害。因此,通過設定不同的燈光強度產生光影對比,使其在夜間自然產生立體感,從而達到“見光不見燈”的布光效果,既能讓觀眾充分感受到紫禁城的夜間風採,也不會對文物造成損壞。
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首次舉辦“燈會”。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科技的進步,不僅為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帶來了便利,也不斷創新、豐富故宮的“表達方式”。近年來,故宮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在虛擬的時空中建立起一座和真實紫禁城同樣輝煌的“數字故宮”。當故宮文物以數字化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被公眾所觸碰,古老的文明也隨之被科技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2019年7月,“融古鑠今 無界未來——數字故宮發布會”舉行,故宮推出數款數字產品。其中“數字文物庫”在公布186萬余件(套)藏品基本信息的基礎上,首批精選了5萬件文物的高清影像進行公開﹔“故宮名畫記”以數十億級像素的超高清影像和流暢的縮放查看體驗,讓觀眾可以更加便利地一覽故宮名畫﹔“數字多寶閣”利用高精度的三維數據全方位地展示文物的細節和全貌,觀眾可以零距離“觸摸”文物並與之互動。
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中,通過運用三維掃描全息數字採集技術、全息存拓技術等,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凌家灘玉版玉龜也“動”了起來,新技術、新手段的運用,消除了“橫亙”在文物與觀眾之間的隔閡,讓觀眾與文物更貼近。
科技的力量,不僅可以讓年久失修、“蓬頭垢面”的文物光彩煥發,還能在大型活動中為故宮提供更多的呵護﹔科技的創新,帶來更多元化的呈現方式和表達手段,讓人們近距離聆聽文物的故事。600歲的故宮,從未與科技靠得如此之近,當國寶插上科技的翅膀,塵封的過去也變得清晰,遙遠的未來也變得觸手可及,搭上科技“便車”的故宮,將“紅”得更長久。
發揮“網紅”效應,故宮承擔文明互鑒重要使命
如今,故宮的“紅”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和文化現象,故宮的公共服務也越來越人性化。對此最有發言權的,當然是游客。“我以前也來過故宮,我覺得現在故宮的服務更完善、更人性化了。”採訪過程中,一位游客介紹,故宮內標識牌的內容介紹越來越詳細,即便沒有專人講解也能比以前更深入地了解故宮。
實現從重管理到重服務的轉變,在單霽翔看來,最重要的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方便觀眾為中心。“我曾經用誠心、清心、安心、匠心、稱心、開心、舒心、熱心這八個詞,來總結故宮博物院應如何服務觀眾這一問題,其本質是要求故宮博物院要採用人性化、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目的是讓故宮文化資源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單霽翔說。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故宮的“紅火”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博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也為新時代文博事業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近年來,故宮率先趟出了路子,積極發揮“網紅效應”,帶動了一大批國內文博機構積極創新、推陳出新。
荒漠與戈壁中的敦煌莫高窟,是絲路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敦煌研究院利用數字化的手段建立壁畫保護的科學技術體系和數字檔案,及時對壁畫進行對照,監測受損情況,並同時建立“數字敦煌資源庫平台”,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實現了全球分享,為學術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無限可能。
201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外界合作開啟“國寶耀中華”系列活動,通過手機互動操作活化再現館藏《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鰲山燈會、燃放煙花等場景。今年,國博又推出“福祿壽喜財”棒棒糖、“吉金之饗”浮雕巧克力等文創食品,並與商務時裝品牌開展授權合作,以當代視角詮釋國風,讓“國博文創”持續升溫。以故宮為代表的博物館文創,連點成線,由線及面,如火如荼。
對內,故宮是“先行者”“領頭羊”﹔對外,故宮更是承擔著與不同國家友好往來和文明互鑒的重要使命。正如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所強調的那樣,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
從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開始,故宮博物院共組織實施了200余項重大文物對外展覽交流項目,展品足跡遍布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觀眾人數超過1億人次。此外,故宮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証者。2015年10月,故宮博物院主辦了“紫禁城論壇”,國內外著名博物館館長及來賓相聚紫禁城﹔2016年10月,故宮博物院邀請來自中國、埃及、希臘等文明古國的政府官員、文化學者,共同舉辦“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通過了旨在傳承人類古老文明、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太和宣言》。
故宮,不僅是朱紅高牆內的宮闕亭台,更是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世界文明互鑒的“排頭兵”。如今,曾經不知庭院深幾許的故宮,已成為尋常百姓和國內外游客可以自由出入的“網紅”打卡地,那些“藏在深宮人未識”的文物也依靠創新完成華麗轉身,成為男女老幼茶余飯后能聊、愛聊的話題。
今天,當我們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下,回望600歲故宮的“網紅”之路,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這既是一條從“活起來”到“火起來”的“網紅”之路,也是一條自我革新、科技創新、推陳出新的文化自信之路。以故宮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發展中不斷自我調整,與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現代社會相協調,以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走近老百姓,讓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活起來”,讓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新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走出去”。
故宮博物院的老院長鄭欣淼曾說:“故宮是有生命的,因為文化是活的生命。”我們希望留給后人的,是一個涌動著鮮活生命力的文化存在,而不僅是雄偉的房屋和冰冷的文物。這需要更多的博物館主動靠近群眾,不斷拓展公眾感知文化的渠道,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年群體走進博物館、走近文物、走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我們期待,故宮之后能有更多的“網紅”博物館,成為滿足公眾文化需求,汲取文化營養的精神家園。
從1949年到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切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哪裡?世界充滿好奇,時代不斷追問。
人民網重磅推出“70年70問”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尋找歷史性成就蘊含的“中國基因”,破解歷史性變革背后的“中國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