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劉融 曹昆 王欲然 李楓 王麗瑋 孫遠桃

2019年09月09日09:49      來源:人民網

發展之痛 擺在中國面前的時代之問

天目山脈北支中部,余脈余嶺腳下,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有一村落——余村。正值周末,村民胡清杰家門口的村道上排滿了從上海等地來的旅游大巴,好不熱鬧。他記得,幾十年前,這條村道也熱鬧過,不同的是,路上跑的都是裝滿礦石的拖拉機。

余村境內多山,有著優質的石灰岩資源。上世紀90年代,余村人靠山吃山,建起了石灰窯,辦起了磚廠、水泥廠,彼時成為全縣規模最大的石灰石開採區。余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0多萬元,位列安吉縣各村之首。然而,這一“石頭經濟”卻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系統:煙塵漫天,村民們甚至不敢開窗﹔竹林黃了,溪水白了,連村裡那棵千百年的銀杏樹也不結果了﹔事故頻發,有人因生產事故致殘、致死……

1986年前后,余村水泥廠生意興隆,整日煙塵滾滾。那時余村靠開山採石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但伴隨而來的,卻是青山被毀,河流被污,村民身體健康受到傷害。 安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改革開放以來至21世紀初,浙江在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13%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身在水鄉無水吃,土壤污染嚴重,近海岸赤潮頻發,浙江遭遇了保護生態環境與加快經濟發展的尖銳矛盾和激烈沖突。

長汀縣位於福建省西部,汀江河穿越長汀全縣,在歷史上汀江兩岸山清水秀、森林茂密。但由於清末以后連年內戰,長汀多次成為戰場,再加上人口增長,無度砍伐,山林漸漸遭到毀滅性破壞。上世紀40年代,這裡的水土流失就已經相當嚴重。1985年有過統計:長汀縣有146.2萬畝土地水土流失,佔全縣面積的31.5%。最為嚴重的地區,在夏天陽光直射下,地表溫度可達70多攝氏度,被當地人稱作“火焰山”。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獨特的水源涵養林是甘肅河西五市及內蒙古、青海部分地區500多萬群眾賴以生存的生命線。但是探礦採礦、旅游開發等活動一度使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堪重負……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制定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到改革開放后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奇跡般地用短短幾十年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歷程。中國人用雙手和智慧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創造了現代化工業文明。

但是,山禿了,水臭了,空氣污濁了……伴隨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而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中國的發展之痛。

上世紀50年代,西方學者創立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認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演變必然經歷一個階段:在經濟起飛時,經濟發展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歷史的事實,也在佐証這個理論。18世紀中葉,英國率先興起工業革命,出現了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 19世紀,美國經濟發展迅猛,但隨后洛杉磯等多個城市相繼陷入空氣污染的困擾﹔1930年冬天發生在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的煙霧事件,導致一周內60多人死亡,成為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污染慘案﹔二戰后,日本工業飛速發展,經濟迅速崛起,但工業污染和各種公害病泛濫成災……

100多年前,恩格斯曾向全人類提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中國共產黨從未停止實踐和理論探索的腳步。翻開新中國各時期黨的文獻,保護資源環境、實現生態文明的思想一直貫穿始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認識到了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1956年,毛澤東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這一時期,環保工作被政府提上日程,相繼提出一系列重要措施﹔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將環境保護提到了我國基本國策的高度,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開展環境保護立法工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建設初具規模﹔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並積極付諸實踐,其核心思想便是經濟發展、保護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協調一致﹔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將“建設生態文明”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

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也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一個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如何兼得?這個時代之問擺在了中國面前。

找准方向 “兩山論”歷史性登場

“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1985年,習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的時候,便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証關系有了深入思考。

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1996年至2001年曾五下長汀,走山村,訪農戶,摸實情,謀對策,大力支持長汀水土流失治理。

2005年8月15日下午,立秋剛過,頭頂烈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了余村,在村裡簡陋的會議室裡,聽取當地鎮委書記和村黨支部書記的匯報。

從2003年起,余村人痛下決心,3年間相繼關停了礦山和水泥廠,開始發展休閑旅游,從“賣石頭”轉為“賣風景”。余村集體經濟轉型的“小切口”投射出了時代發展的“大問題”。

就在余村的這間會議室,“兩山論”歷史性登場:

生態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推動經濟增長。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要知道放棄,要知道選擇,要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幾天后,習近平在“之江新語”專欄寫道:“在選擇之中,找准方向,創造條件,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2006年,習近平在實踐中又進一步深化“兩山論”,深刻闡述了“兩山”之間內在關系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山論”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實踐中日臻豐富完善,一套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已經形成:

2013年,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5年,“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被寫進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一中央文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成為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最新成果。

2017年,“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被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被寫進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之中。“兩山論”已成為我們黨的重要執政理念之一。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正式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兩山論”作為六項重要原則之一,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對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關系的深刻認識,源自於習近平長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兩山論”不斷深化,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引領中國走向綠色發展之路。

攻堅之舉 大刀闊斧建起制度四梁八柱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引領下,黨中央全面部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把“美麗中國”作為宏偉目標,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明確方向,相關配套制度密集推出,立法執法力度空前。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沖鋒號,提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為一場重要戰役。一場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深刻變革就此開啟。

2015年,“史上最嚴”新環保法開始實施,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力度空前。2018年全國實施行政處罰案件18.6萬件,罰款數額152.8億元,同比增長32%,是2014年的4.8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制定修改的法律有十幾部之多。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構建起最嚴格的生態環境法律制度。

同年,中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被譽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四梁八柱”的關鍵文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向社會公布,構建起生態文明體制的“八大制度”,推出1+6生態文明改革組合拳:

——抓住“關鍵少數”。《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關於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兩份文件,讓領導離任審計、責任追究首次進入到了生態領域。黨政同責、終身追責、雙重追責,堅決向錯誤的發展觀、政績觀說“不”。

——環保督察發現重大問題直接向中央報告。《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牽住了解決當前環保問題的“牛鼻子”,為接下來的這場自上而下、席卷全國的“環保風暴”提供力量。

2016年1月,被稱為“環保欽差”的中央環保督察組正式亮相。作為我國環境監管模式的重大變革,兩年間,首輪中央環保督察實現對全國31省份全覆蓋。一場治污問責的“環保風暴”拉開大幕。

但對於一些官員來說,政績觀不是一朝一夕能徹底改變的。有些地方,干部嘴上一套,背地卻是另一套。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危機嚴重,然而中央環保督察組前腳剛走,企業竟立刻開始排污。2017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包括3名副省級干部在內的幾十名領導干部被嚴肅問責。這一舉動,宣示了中央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決不姑息縱容的決心。

2018年5月和10月,針對重點區域和問題,兩批“回頭看”對全國20個省份首輪督察整改殺了一記“回馬槍”。第一輪督察及“回頭看”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15萬余件。其中,立案處罰4萬多家,罰款24.6億元﹔立案偵查2303件,行政和刑事拘留2264人。

2019年起,中國將用3年時間開展新一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再用2022年一年時間開展“回頭看”。7月初,第二輪第一批8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陸續進駐,首次將央企納入督察范圍,首次提出實行容錯機制,明確把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督察內容。截至8月5日,各督察組向被督察地方和央企轉辦13267件有效舉報,已有4069件群眾舉報辦結,約談黨政領導干部1042人,問責130人。

綠色發展 美麗中國願景正在變為現實

建設美麗中國是人民心向往之的奮斗目標。現在,這個目標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提出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理念轉化為行動,願景轉變為現實。中國共產黨人有勇往直前的干勁,更有善解難題的本領。多年來,中國不光是實干家的熱土,更是一個沸騰的實驗室。

穿城而過的浙江安吉母親河西苕溪,經過治理后,恢復了往日的碧綠。叮咚的溪水“訴說”著“兩山”的故事。 夏鵬飛攝

在“兩山論”的指引下,浙江安吉大力建設美麗鄉村和發展鄉村旅游,扛起“中國美麗鄉村”大旗,把一個縣域的地方特色實踐上升為全省戰略。現在的安吉擁有72%森林覆蓋率、75%植被覆蓋率,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4.32億元,同比增長8.3%。

在浙江安吉余村,銘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就立在村頭,無聲地向游客“講述”著小村的致富史。 夏鵬飛攝

2018年,福建長汀森林覆蓋率從1986年的59.8%升為79.8%,水土流失率從1985年的31.5%降為7.95%,從昔日“火焰山”變身今朝“花果山”,地區生產總值231.74億元,同比增長7.2%,蟬聯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上世紀80年代的白二爺沙壩“除了黃沙就是黃沙”。如今,這裡造林種草保存面積達12萬畝,植被蓋度提高到75%以上。 左圖:白二爺沙壩治沙站辦公室供圖 右圖:人民網記者 王欲然攝

“白天黃風大,黑夜大黃風。”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婦女隊長馬玉英回憶1983年剛到這裡時的景象如是說。這裡曾是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境內風沙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如今,8.5萬畝流動、半流動沙丘和3.5萬畝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造林種草保存面積達12萬畝,植被蓋度提高到75%以上。白二爺沙壩完成了從“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的蛻變。

2019年7月17日,祁連山北麓的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一場景色。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痛定思痛,甘肅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淨化政治生態,逐個問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祁連山生態環境向好趨勢已在顯現。兩年來,祁連山保護區208戶、701名牧民從核心區遷出﹔持証礦業權全部退出,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水電站完成分類處置,生態流量得到落實﹔旅游項目完成整改和差別化整治。

綠色種植、鄉村旅游、家庭經營、合作經營……各地實踐探索出了綠色發展的多種模式,一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大美中國畫卷正在中華大地上徐徐鋪開。

大國擔當 以生態文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共同命運,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中國正在推進的這場深層次、全方位的生態文明變革,不僅改變著中國,也為攜手創造世界生態文明的美好未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美國航天局等機構衛星數據顯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綠化面積增加了5%,相當於多出一個亞馬孫熱帶雨林。這當中,中國貢獻了約四分之一,居全球之首。

面對環境保護世界難題,為地球添綠色,是中國與各國攜手創造世界生態文明美好未來必行之舉:三代塞罕壩林場建設者50余年來在高原上接力傳承,創造出百萬畝人工林,被聯合國授予“地球衛士獎”﹔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毛烏素沙漠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止沙生綠,讓黃河的年輸沙量減少了4億噸,聯合國官員盛贊“值得世界所有國家向中國致敬”﹔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中國已經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面對全球生態環境挑戰,同各國深入開展交流合作,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積極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為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生效與實施作出貢獻﹔出資200億元人民幣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打造綠色發展合作溝通平台……中國始終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肩負並彰顯大國擔當。

以時代為己任,以責任為擔當。中國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努力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兩山論”核心理念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2016年,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發布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指出,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導向的中國生態文明戰略為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升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版本”。

“‘中國方案’與‘中國行動’不僅為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綠色治理和發展方面作出榜樣,也為全球綠色治理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印度德裡大學教授庫馬爾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埃及國家研究中心福阿德·法茲·哈桑教授認為,“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頂層設計,有效地保障了環保工作不斷推進,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上作出表率。”

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國館裡一幅山水長卷成為焦點:由水及山,動態版綠水青山圖呈現出“兩山論”誕生地——浙江省安吉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發展現狀。出席會議的外國領導人不由地駐足觀看、贊嘆。

習近平說,面向未來,中國願同各方一道,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共筑生態文明之基,攜手推進全球環境治理保護,為建設美麗清潔的世界作出積極貢獻。

回顧100多年前恩格斯向全人類發出的警示,中國正用“兩山論”的科學論斷和扎實實踐給予著最好回應。 

(責編:岳弘彬)

從1949年到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切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哪裡?世界充滿好奇,時代不斷追問。

人民網重磅推出“70年70問”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尋找歷史性成就蘊含的“中國基因”,破解歷史性變革背后的“中國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