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3日06:43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9月23日,秋分,中國農民豐收節。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億萬農民喜迎豐收,麥地稻田一片歡騰。
民以食為天。一句流傳甚久的中國古諺,道出了“食文化”在中國深遠而重要的意義。而“近14億人的飯碗由誰來端”?這不僅是一國之題,更是影響著世界的重要議題。
新中國誕生之初,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經放言,“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共產黨政權也解決不了”。
1974年第一次世界糧食會議上,一些專家預測,“由於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國絕無可能養活10億人口”。
1994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發表《誰來養活中國》,提出聳人聽聞的“中國糧食威脅論”……
近14億人的飯碗由誰來端?如今,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已顯而易見。中國人民用事實向世界証明著:中國人能夠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
夏糧又獲豐收,各地農民忙著晒糧入庫。 傅新春攝(人民圖片)
糧食足 民富足:端穩飯碗,保衛人民幸福的底線
常言道,“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對個人而言,吃飯問題是日常生活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對國家而言,一國之民的糧食安全同樣是最大的民生問題之一。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生產,一遇自然災害就可能面臨“吃飯難”的問題。缺少農業的支持,許多其它行業的發展就無從談起。重視糧食、發展農業,民生才有穩定的基石與光明的未來。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勇介紹,近年來,全國糧食播種面積一直穩定在17億畝以上,單產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始終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目前,我國谷物自給率超過95%、口糧自給率達到100%,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7%。
不僅如此,中國人的“米袋子”更充實,“菜籃子”更豐富,“果盤子”更多彩。中國在1985年放開豬肉、蛋、禽、牛奶等畜產品價格后,大牲畜、生豬等傳統養殖業發展迅猛,主要畜產品產量、禽蛋產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國水產養殖產量突破5000萬噸,佔全世界水產養殖產量的60%以上。
在中國,有13.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相當於一整個福建省的面積被開辟為果園瓜田,僅去年就種出了2.5億噸水果,佔全球總產量的31.4%。國人食譜中的水果佔有量,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均水果佔有量3千克,到如今人均佔有量184千克。
得益於膳食水平的改善,中國人的體格發育和營養狀況明顯改善,人民生活幸福感指數不斷提升。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從1975年到2015年,我國兒童身高、體重指標均持續快速增長。以最具代表性的5到5.5歲年齡組為例,男童和女童身高分別增長了8.0厘米和8.2厘米﹔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增長到77歲,翻了一倍多……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目前中國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攝入量為2172千卡,三大營養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滿足。
可以說,牢牢端穩中國人的飯碗,對促進國民營養與健康水平意義重大。
保障口糧供應穩定,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數,我們不能僅僅停留於過去的成就,更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和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糧食消費總量呈現剛性增長趨勢。“在糧食問題上,我們現在是緊平衡。”“到2020年,預計糧食需求量將達到一萬四千億斤左右。滿足如此巨大的糧食需求,壓力可想而知。”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
為應對不斷上漲的糧食需求,立足國內基本解決我國人民吃飯問題,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日益加速。
以機制促活力,從最早的人民公社,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到現代農業合作社,從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更新迭代的體制一次次激發種糧者的積極性。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成為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途徑。
以產業促生產。“主食產業化”“糧油深加工”……強而有力的產業鏈條讓糧食產業提質增效。“謀劃糧食領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由產品競爭轉型為產業鏈競爭,使得糧食產業競爭力全線升級,實現了糧食產業經濟跨越式發展。”河南省糧食局副局長朱保成表示。
以制度保安全。堅持底線思維,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從1994年實行的糧食省長負責制到進一步明確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對糧食從生產到儲備再到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全方位的重視,有利於明確地方各級政府的事權與責任的同時,也是建立健全糧食安全責任長效機制的重要一步。
糧食足,民富足,端穩飯碗,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大保障。從8億人吃不飽,到近14億人吃不完,中國在解決國民的吃飯問題上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糧食安全發展之路,為切實提升人民幸福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大別山腹地的萬畝水稻進入成熟期,一片豐收在望。 徐程攝(人民圖片)
倉廩實 國業實:谷物自給,維護社會穩定的防線
“一個國家隻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糧依賴進口,我們就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習近平的一番話,道出了糧食安全對於國家安全的意義。糧食問題不能隻從經濟上看,必須從政治上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應當說,糧食是一條看不見的國防線。
《管子》中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大興種糧,用糧換梁國、魯國的錦帛,於是梁魯兩國廣泛種桑養蠶。幾年后,齊國不再拿糧食去換錦帛,梁魯兩國因糧食不能自給,遂滅。
20世紀70年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指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類。”
近些年國際糧價大漲,世界糧食儲備降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糧價持續飛漲已在30多個國家誘發糧食危機,甚至損害了經濟增長並危及政治安全。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即使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糧食安全問題依然不能放鬆。
首先,糧食安全不能完全依靠進口解決,因為當前全球糧食年貿易量甚至不能滿足中國一國的糧食需求。“十幾億人不能靠買飯吃過日子。”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這樣說,“解決好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必須堅持立足國內,‘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其次,一旦糧食依賴進口,我國的農產品市場與技術就將受制於人。在山東壽光,種子研發曾經一度成為產業發展軟肋。2000年左右,歐美各大種子公司紛紛在壽光設立示范基地,將種子以低價賣給農民試種。這批抗病性好、產量高、品質好的“洋種子”迅速佔領了市場,市場份額一度佔到了60%以上。然而,佔領市場后,外國種子價格飛漲,有的種子一度賣出每克200元的高價,農民再想買國產種子,卻發現已經很難買到。
再次,從戰略角度講,依賴糧食進口,就有可能在未來的糧食戰爭中被對手擊敗。“越是國內外形勢復雜,越要重農抓糧,一旦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說。從戰略意義上講,作為具有幾千年農業大國歷史的中國,糧食自給率達到了100%,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有更多的話語權,在未來可能發生的糧食戰爭中穩操勝券。
為保障糧食這條看不見的“國防線”,“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藏糧於地,是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15.46億畝以上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准農田。這些硬杠杠,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基礎支撐。
藏糧於技,是在耕地穩定的情況下,靠不斷創新的糧食增產技術來保障供應。在壽光,有了前車之鑒的人們開始搭建種業研發平台,增強農業的核心競爭力。“種業是產業的制高點,也是產業發展的命脈。”壽光市種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范立國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藏糧於民,是要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構建多級主體的糧食儲備體系,保持和擴大農戶的糧食儲備規模,改善和提高農戶存糧的質量。“農戶儲糧在我國糧食儲備體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是確保糧食安全的穩定器。”糧食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丁聲俊表示。
倉廩實,國業實,端穩飯碗,是為了守好糧食這條看不見的“國防線”。2015年,隨著糧食安全列入《國家安全法》第二十二條,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地位,可以說,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關鍵保障。
安徽省阜陽市小麥長勢良好,籽粒飽滿,農民在田地查看小麥的長勢。 王彪攝(人民圖片)
農業穩,國家穩:食為政首,堅持農業基礎的主線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古往今來,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是國家發展的“定海神針”。
努力保障十幾億人的糧食問題,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
豐收時節,黑龍江七星農場萬畝大地上,幾台收割機在無垠的稻田裡歡快地收獲著。農場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現有耕地122萬畝,種植優質大豆8萬畝、高產玉米8萬畝、高效經濟作物1萬畝。
時光倒流60年,這片彌漫著稻谷香的原野本是草莽叢生、沼澤密布的荒原。
“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漢建設黑龍江。”由14萬轉業復員官兵、10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組成的墾荒大軍,義無反顧地投身於一場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拓荒。
“手裡有糧,心就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毛澤東的話,點明了新中國對糧食的重視。“農業關系到五億農村人口吃飯問題,吃肉吃油問題,以及其他日用性農產品問題……農業搞好了,農民能自治,五億人口就穩定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糧食局面極其困難。內有減產之憂,外有封鎖之患。在重重壓力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自力更生,始終堅持將國糧之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減免公糧、推廣良種、穩定糧價……到1952年底,國家糧食庫存量比前一年增加32.7%,一系列舉措奠定了新中國糧食安全的穩定基礎。
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的糧食走過漫漫求索路。1978年,發端於小崗村的“大包干”成為改革開放一聲春雷,喚醒了沉睡的大地,擊破束縛生產力的傳統生產關系,為中國糧食生產注入嶄新的活力。
“不管天下發生什麼事,隻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好辦了。”1982年5月鄧小平在談到我國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時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一系列符合農村情況的方針和政策出台,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使農村經濟和糧食生產起了根本性變化,從1978年到1984年,糧食產量從6095億斤增長到8146億斤,6年間平均每年遞增5.1%。
“如果農業和糧食生產出了問題,任何國家也幫不了我們。靠吃進口糧過日子,必然受制於人。”江澤民在《要始終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講話中這樣強調。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改革糧食流通體制,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等一系列制度,為糧食安全支起一道道防護網。
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動搖。胡錦濤強調:“如果吃飯沒有保障,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2006年元旦,國家不再針對農業單獨征稅,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2600多年的稅種宣告終結。農業稅的取消,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又一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從2004年以來糧食生產出現歷史罕見“十二連增”,各個方面的糧食需求都得到了持續可靠的保障。然而,“我們決不能因為連年豐收而對農業有絲毫忽視和放鬆。隻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這樣強調。
糧食安全新戰略發軔於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從世情、國情、農情出發,對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道路作出了深刻闡釋,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在這一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著重強調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我國13億多張嘴要吃飯,不吃飯就不能生存,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他告誡,“要牢記歷史,在吃飯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2018年9月在黑龍江七星農場考察,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說。在北大荒精准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大廳的展台前,習近平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飯碗論”“底線論”“紅線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義的糧食安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之路,為國家長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自2004年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6年聚焦“三農”,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戰略部署。同時,科技進步讓糧食安全更有保障,中國農業科研位居世界前列,我國16家農業科研機構的發明專利申請量進入全球前50名。
農業穩,國家穩,十幾億人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回首70年,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中,糧食的基礎地位始終得到國家領導層面的絕對重視。從一張糧票到滿桌珍饈,日漸豐富的餐桌也印証了飯碗正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
貴州省榕江縣實施“菜-稻-菜”模式,實行水旱輪作。不僅有效減輕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源量,而且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劉進銀攝(人民圖片)
口糧安,天下安:兼濟天下,維護世界和平的基本線
進入新時代,當我們成功讓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吃得飽、吃得好的同時,也為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
2019年6月23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第41屆會議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在首輪選舉中以高票當選糧農組織新任總干事,成為該組織歷史上首位中國籍總干事。
此次當選體現了各方對中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促進全球糧農事業發展的高度贊賞,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糧食安全以及農村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
“試想一下,如果地球上增加近14億飢餓的難民,將會對世界局勢產生怎樣的影響?”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農業報道的人民日報高級記者,高雲才這樣問道。
確實,全球每年糧食年貿易量在8000億斤左右,僅佔我國消費量的2/3。中國如果不能端穩自己的飯碗,將會擠壓世界其它國家民眾的口糧。
中國始終致力提升糧食自給率。從1974年第一次世界糧食會議上,各國代表及專家對中國“絕無可能養活10億人口”的深度憂慮,到198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上,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從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爆發,中國牢牢守住耕地紅線與糧食自給率,保持了糧食供應的穩定,到2014年、2015年先后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少飢餓目標証書、世界糧食首腦會議減少飢餓目標証書……
事實証明,中國沒有對世界糧食市場形成沖擊,也沒有對發展中國家的糧食進口需求形成競爭威脅。基於大國體制的優勢與不斷探索的科技手段,中國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端穩飯碗的中國,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從早年的糧食受援國到如今的糧食技術輸出國,中國的農作物種植、灌溉及水產養殖、農業機械化等技術,正助力“一帶一路”沿線糧食短缺國家生產出更多糧食。
7月的湖南長沙,稻浪滾滾豐收忙。與此同時,位於印度洋上的馬達加斯加,人們將來自湖南的雜交水稻種子播種肥沃的土壤裡,滿心歡喜地期待著收獲。
從1979年首次走出國門起,中國的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研究和推廣,其中亞洲的印尼、印度、菲律賓、越南、孟加拉國、緬甸,美洲的美國、巴西、委內瑞拉、烏拉圭、哥倫比亞等國家都已進行了大面積的商業化種植。
雜交水稻品種M729,每公頃產量達10.41噸,比馬達加斯加當地兩個對照品種分別增產51.5%和114.6%。
“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夢裡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這位剛過九十歲生日的“雜交水稻之父”,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談及自己的兩個夢想。
如今,雜交水稻在國外的種植面積已突破700萬公頃,普遍比當地水稻增產20%以上。聯合國糧農組織已將雜交水稻列為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的首選技術。
“作為中國農業高科技育種技術,雜交水稻正在悄然改變著世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耀鬆表示,“來自中國的農業援助和技術支持,正在助力全球飢餓問題的緩解。”
不僅如此,中國還在近100個國家建立農技示范中心,派遣農業專家數萬人,傳授農業機械化、食品加工等眾多領域的先進技術,幫助這些國家培養大批糧食技術人員……
在全球糧農事務中,中國展現出大國的擔當和作為,緩解了世界范圍內的飢餓問題,更促成了良好國際關系的動人佳話。2017年夏季的一天,馬達加斯加的幾位官員來長沙拜見袁隆平院士時,說道:“中國的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馬達加斯加人民已基本擺脫飢餓,馬達加斯加人民為了感謝您,特地選水稻作新版貨幣圖案!馬達加斯加人民都想見到您!”
聯合國糧農組織前總干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說,“要想在2030年前實現零飢餓的目標,需要各個國家攜手努力,互助共進。無疑,中國將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讓中國人的飯碗裝滿優質中國糧,是治國安民之要政、保障安全之要端、濟世安邦之要舉。中國的糧食庫存充裕,市場供應充足,這不僅是一國之福祉,也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積極貢獻力量。
從1949年到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切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哪裡?世界充滿好奇,時代不斷追問。
人民網重磅推出“70年70問”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尋找歷史性成就蘊含的“中國基因”,破解歷史性變革背后的“中國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