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6日12:39 來源:人民網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9月25日,被外媒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超級工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
世界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全球首座雙層出發、雙層到達的航站樓,世界首個實現高鐵下穿的航站樓,世界最大單體航站樓……創下眾多“世界之最”的這一超級工程,令國人自豪,令世界震撼!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運儀式時強調:“大興國際機場能夠在不到5年的時間裡就完成預定的建設任務,順利投入運營,充分展現了中國工程建筑的雄厚實力,充分體現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
2019年9月25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CA9597次航班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起飛。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跡。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十分落后的交通環境,到通行裡程均居世界第一的中國高速鐵路、中國高速公路,“中國路”飛速發展。
從南京長江大橋到港珠澳大橋,“中國橋”成為令世界驚嘆的“中國名片”。
從“兩彈一星”到“神舟”飛天,再到“嫦娥”奔月,國人千百年來“可上九天攬月”的飛天夢想得以實現。
從“蛟龍”號到國產航母試水,助力中國走向大洋、探索深海,“可下五洋捉鱉”不再是神話。
不勝枚舉的“超級工程”無一不是中國的時代符號。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能建設這麼多的超級工程,中國為什麼?為什麼是中國?
黨的領導和制度優勢:
“好多事情是國外辦不成的”
超級工程,是指在體量、技術精度、作業難度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的工程項目,是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體現。
新中國誕生之初,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科技基礎極為薄弱。正是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集中有限財力,確保了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青藏公路等一大批超級工程得以實施。
2018年12月29日,無人機航拍恢復通車后的南京長江大橋。蘇陽攝(人民圖片)
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之上第一座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以及採用國產材料施工的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在大橋修建之前,因長江兩岸無法貫通,過江客貨都要乘船擺渡,嚴重影響了運輸效率和人民生活。
上世紀60年代,國家為修建南京長江大橋,耗資2.87億元,而當時我國工農業總產值僅為1400多億元﹔集中了幾乎所有的新一代中國橋梁專家﹔從全國各地選招7000多名建橋工人,最多時超過萬人,在南北兩岸同時開工。“當時建設南京長江大橋的時候,我國經濟基礎很薄弱,在黨中央的統一指揮協調下,克服了缺資金、缺物資、缺技術的諸多困難,全力確保了這一重大工程的建設。”當年參加南京長江大橋建設的工程師龍其普回憶。40多年后,修建南京長江三橋的項目總投資為30億元左右,但當時全國GDP總量已達12萬億元左右。當年國家為修建南京長江大橋所集中的財力、人力可想而知。
而這座歷時8年修建而成的“爭氣橋”,不僅開創了中國“自力更生”建設大型橋梁的新紀元,也成為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代表作”之一。
“我們國家的很多重大工程,之所以能干成,是因為我們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主任設計師蔣清富在接受採訪時說,“好多事情是國外辦不成的,他們很多思路比較好,但是力量比較分散,比較薄弱。”
全國一盤棋、高效執行、有力推進,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又一個體現。
南水北調工程,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涉及面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水調工程。工程佔地涉及7省市100多個縣,為保証這個世界級超大工程順利開工建設,38萬人實施搬遷,50多萬人進行生產安置。僅河南、湖北兩省丹江口庫區就搬遷33萬人,其中河南省淅川縣搬遷安置農村移民16.2萬人,按要求兩年內完成移民安置,搬遷強度前所未有。
移民工作難,難在故土別離、親情割舍,難在安置對接、搬遷組織。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指揮下,數以萬計的基層干部長期深入搬遷第一線開展工作,說服動員組織百姓搬遷,保証移民安置工作順利完成。
“短短兩年時間,完成如此艱巨繁重的搬遷安置工作,沒有黨的堅強領導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作保証,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這在世界移民安置史上都是個奇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黃一兵說。全黨動員、全民參與,“四年任務,兩年完成”,不僅是我國水庫移民遷安史上的創新,也是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寶貴財富。
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
“世界橋梁看中國”的底氣
遼闊的海面,港珠澳大橋這條蜿蜒的鋼鐵巨龍盤桓其上。這項“超級工程”,是目前全球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國際公認的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
凡舉“超級工程”,其建設必將面臨一系列難題。港珠澳大橋由橋梁、人工島、隧道三部分組成。為使大橋通過伶仃洋海面,需要筑起兩座面積各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以及一條6.7公裡的海底沉管隧道,實現橋梁與隧道的轉換,惟有這種“橋—隧—橋”的組合,才能越過55公裡的跨度。這也是大橋建設技術最復雜,建設難度最大的部分,極具挑戰性。
據人民日報報道,經過反復研究實驗,中國交建的項目人員採用“半剛性”沉管新結構,依靠先進的技術設備及高超的施工工藝,最終將每節近8萬噸的33節沉管依次安放至幾十米的海底,實現了“無縫對接”。這種解決方案,不僅讓“無縫對接”成為全球首創的結構設計,也讓港珠澳大橋擁有了世界首條“滴水不漏”的海底隧道。
聯通三地,一望無際的碧海變通途。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項被外媒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超級工程,擁有400多項專利、6項世界之最,先后投資超過1000億,堪稱我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裡程碑之作。
今年6月,在第36屆國際橋梁大會上,我國的合江長江一橋和瀘定大渡河大橋,分別摘得有“橋梁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喬治·理查德森獎”和“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兩項大獎。“此次中國兩座橋梁囊括國際橋梁大會兩項大獎,標志著國際橋梁界對中國橋梁工程自主創新的最典型代表——鋼管混凝土拱橋的認可。”主持設計合江長江一橋的四川公路設計院總工程師牟廷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國橋梁建設條件復雜,面臨著資金短缺、自然環境惡劣等問題,這逼迫我們必須進行技術革新。”
短短幾十年間,中國路、中國橋飛速發展,交通網絡連起大江南北,條條道路通進千家萬戶。截至2018年末,全國公路總裡程達到485萬公裡,是1949年的60倍,年均增長6.1%﹔鐵路營業裡程則達到13.2萬公裡,比1949年末增長5倍。其中高速公路總裡程14.3萬公裡,高鐵營業總裡程3.0萬公裡,均位居世界第一位。同時,我國也成為世界上唯一高鐵成網運行的國家。
杭州灣跨海大橋、四川干海子特大橋、滬通長江大橋、金安金沙江特大橋……一座座世界級橋梁迎來“世界橋梁看中國”的稱贊﹔從青藏公路、四川雅西高速公路,到滬昆高鐵、廣深港高鐵,中國路、中國橋、中國車將這片廣袤大地聯系得更為緊密。
日益雄厚的經濟實力,是建設超級工程的底氣﹔蓬勃發展的科學技術,是建設超級工程的動力。
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2010年達到41萬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1951年至2018年,全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近三年,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0萬、80萬和90萬億元大關。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4倍,年均增長8.1%﹔人均國民總收入達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科技研發投入也在迅速增加。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18年基礎研究經費為1118億元,是1995年的62倍,1996-2018年年均增長19.6%。中國科技實力也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並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創造出越來越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70年來,蒸蒸日上的綜合國力成為工程建設的強大后盾,未來,隨著經濟與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惠及民生、展現國家實力的超級工程,也將不斷涌現。
自主創新和工匠精神: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超級工程究竟超級在何處?不單是指它的體量大、功能強,更是因為它背后所包含的“中國創造”“中國標准”。
“敬業、精益、專注、創新”,70年來,高技術領域捷報頻傳、超級工程建設飛速發展的背后是廣大科研人員的超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執著的工匠精神。
談到“創新”二字,中國通號總工程師張志輝感受頗深,他認為,“整個核心技術是引進不來的,也是買不來的,必須有一批心無旁騖的人靜下心來攻關鑽研,才能取得真正控制技術的突破。”
2019年8月25日,航拍橋吊林立,集裝箱堆放整齊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區。金漢昕攝(人民圖片)
港口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全球吞吐量排名前十的超級大港,中國已經包攬了七席。人稱“無人碼頭”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碼頭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動化碼頭,目前共有16台雙小車橋吊、88台軌道吊和80台自動導引車,實現了集裝箱裝卸、水平運輸、堆場裝卸全程智能化操作。車來車往、忙碌異常的碼頭,人影卻看不到一個。
值得一提的是,洋山深水港四期碼頭的生產操作系統全部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控制著碼頭上所有的自動化設備。上港集團自主研發的全自動化碼頭智能生產管理控制系統(TOS系統)和振華重工自主研發的智能控制系統(ECS系統),兩者組成了這個全新碼頭的“大腦”與“神經”。“中國芯”的創新、研制與應用,讓國內這類全自動化碼頭的工程真正走在世界前沿。
陸地之上,須臾相接,全都倚靠堅持創新的科研人員與嚴謹不怠的大國工匠﹔同樣,人們對於海洋的探索也從未停止。
2012年6月,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同樣打破了世界下潛深度紀錄。
“蛟龍號”十年研制過程中,總設計師、中船重工七〇二所研究員徐芑南院士帶領團隊破解了載人潛水器整體抗壓、坐底方法、下潛上浮流程、應急技術等一個個關鍵難點,不斷刷新中國人在大洋上的深潛新紀錄。
“蛟龍號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領域從跟跑向領跑的重大跨越,推動了我國深海技術、裝備產業和應用體系的跨越發展,為維護我國在國際深海大洋的權益及安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徐芑南說。
明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全面建成並提供全球服務,它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作為國之重器,北斗走的是一條自主創新之路,廣大科研人員刻苦攻關,不斷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關鍵技術上始終佔有主動權。“據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衛星導航專利申請累計總量(包括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已突破6萬件,位於全球首位,形成了新體制和新標准,引領了全球位置服務產業新發展。”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北斗重大專項專家鄧中亮介紹。
70年來,從缺資金建不起、沒技術造不出,到如今接連建成“超級工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用雙手、用智慧、用毅力、用決心,創造出了一個個幾乎從“零”開始的奇跡。中國以制度優勢為保障、經濟實力與科技水平作支撐、自主創新和工匠精神為牽引,托舉起眾多世界頂尖的“超級工程”,讓百姓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強。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中國路、中國橋、中國車、中國港,這些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的超級工程,彰顯的是中國精度、中國長度、中國高度和中國速度,令國人驕傲,讓世界驚艷。
這背后,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為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結晶。
從1949年到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切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哪裡?世界充滿好奇,時代不斷追問。
人民網重磅推出“70年70問”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尋找歷史性成就蘊含的“中國基因”,破解歷史性變革背后的“中國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