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牧騎為什麼能長盛不衰?

黃維 魯婧 白建平

2019年11月15日12:19      來源:人民網

在內蒙古自治區廣大牧民群眾的心目中,有個一直盛開著的“紅色嫩芽”——烏蘭牧騎。從1957年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創建第一支隊伍起,烏蘭牧騎常演常新、廣受歡迎,截至2018年底,全區已發展到75支隊伍,遍布內蒙古大草原。

烏蘭牧騎長期活躍在基層,與牧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被親切地喚作“瑪奈呼和德(我們的孩子)”。從草原到舞台、從社區到劇院,可以說哪裡有牧民,哪裡就有他們的歌聲和身影。

為什麼烏蘭牧騎能一直常演常新到現在?作為由政府領導的公益性事業單位,這個紅色文化工作隊為什麼能發展壯大持續至今?

正在清理衛生死角的烏蘭牧騎隊員。鄂爾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正在挨家探訪的烏蘭牧騎隊員。鄂爾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10月12日上午,鄂爾多斯市烏審旗一個創城包片區內,有兩組烏蘭牧騎隊員正在做著志願者服務,其中一組深入轄區內進行環境衛生大整治,清理衛生死角。另外一組隊員挨家探訪,將印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宣傳手冊送到每家每戶的居民手中。

下午4點,剛忙完工作的兩組隊員還沒來得及休息,就為社區群眾在家門口表演了一場主題為“營造百姓溫馨家園”的文藝演出。在這裡,社區街道就是隊員們的舞台,紅色磚牆就是他們的背景幕布。

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奉獻自己的青春,為基層的農牧民帶去精神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烏蘭牧騎精神”。

在社區為群眾表演的烏蘭牧騎隊員。鄂爾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在社區為群眾表演的烏蘭牧騎隊員。鄂爾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回信時指出,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在新時代,希望你們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與牧民群眾“零距離”,烏蘭牧騎足跡遍布大草原

2019年初秋的一天,晚風微涼。鄂爾多斯民族歌舞劇院門前燈光閃爍,平時廣闊空曠的停車場,被來自四面八方的汽車佔據得滿滿當當。這裡,一場烏蘭牧騎的表演——《鄂爾多斯烏音嘎》將在劇院內上演。

大幕升起,悠長的馬頭琴音動人心弦,悠揚的蒙古長調和激揚的民族舞蹈引人入勝。劇場內座無虛席,很多觀眾是以家庭為單位來觀看表演的,無論男女老幼沉浸其中。和烏蘭牧騎的每場演出一樣,這場大舞台的演出,同樣激起陣陣熱情的掌聲。

《鄂爾多斯烏音嘎》演出現場。人民網記者 魯婧攝

烏蘭牧騎是典型的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內蒙古自治區基層農牧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組建的公共文化隊伍。

多年來,烏蘭牧騎扎根基層,風雨無阻,足跡踏遍了全區農村牧區的山山水水,源源不斷地把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把健康豐富的精神食糧送到廣大牧民群眾心中。

多年來,烏蘭牧騎隊伍已由當初的1支發展到現在的75支,平均每年深入基層演出100場以上,他們走遍全區各地,累計行程130萬多公裡。當然,這個行程還在不停地積累迭加。

多年來,烏蘭牧騎為農牧民和各族群眾帶去各類歌舞、器樂演出37萬多場次,各民族觀眾數達2.6億人次,創造了內蒙古文化發展史的奇跡。

多年來,烏蘭牧騎緊跟時代步伐,面對新形勢進一步拓展出“演出、宣傳、輔導、服務、創作、創新”6項職能,充分發揮機動靈活、覆蓋面廣優勢,突破場地、布景等限制,將舞台搭到偏遠地區的農牧民群眾身邊、搭在田間地頭和蒙古包旁,零距離地為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多樣化的文化服務。

如牧民所言:“烏蘭牧騎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哪裡有草原、哪裡有牧民,哪裡就有烏蘭牧騎。”

“接地氣”是烏蘭牧騎常演常新的關鍵所在

下基層為農牧民表演服務是烏蘭牧騎的工作日常,長期貼近群眾的工作方式,涵養了烏蘭牧騎的藝術創作,使得烏蘭牧騎的表演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非常“接地氣”。

今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赤峰市鬆山區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考察調研時,看了街道烏蘭牧騎載歌載舞的排練后指出,烏蘭牧騎是內蒙古這個地方總結出來的經驗,很接地氣,老百姓喜聞樂見,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通過文化市場發展滿足群眾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但烏蘭牧騎這種直接為老百姓服務、為基層服務的文藝活動永遠不會過時,要繼續大力提倡、支持、扶持和推廣。

如今,牧民群眾在家通過一台電視、一部手機就可以看到喜歡的節目內容。即便如此,烏蘭牧騎對農牧民生活的影響依然不可或缺。在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溫都來嘎查的大草原上,一對蒙古族祖孫在自家的蒙古包前接受人民網記者的採訪。年逾古稀的爺爺元登說:“在我們這兒,烏蘭牧騎是最受歡迎的。他們與我們距離最近,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身為90后的孫子海木日圖說:“現在電視、網絡都可以看烏蘭牧騎了,節日的時候,那是我們必看的節目。”

出生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烏蘭牧騎老隊員莫·道爾吉,一直從事編舞、編導工作。他從上世紀70年代起,30年耕耘不輟,創作了一批飽含濃郁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的舞蹈作品。其中,《訓駿馬》《大雁歸來》《生命隨想》等作品,已成為多支烏蘭牧騎的保留節目,並被移植到多種藝術體裁中。這些作品,既是烏蘭牧騎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也是表現時代變遷的人文見証。

正值8月,鄂爾多斯烏蘭牧騎隊員、80后編導寶音阿木爾每天都在鄂爾多斯民族歌舞劇院的舞台上排練,他在積極准備一個國際蒙古舞的藝術展演,准備帶去《布娃娃》《小小羊媽媽》等原創舞蹈。

“我喜歡跳舞。”寶音阿木爾說,“我想把我們蒙古族的生活搬到舞台上來。”他創作的《小小羊媽媽》就是取材於媽媽平時擠羊奶的生活。“有一次我回家,我媽在擠羊奶,擠完羊奶后又走到羊羔群裡,她一蹲下,那些羊羔就像她的孩子一樣,在她身邊跳來跳去跟她玩,還有的舔她的手指頭,我覺得這些東西拿到舞台上肯定好看,再做一下藝術加工,讓更多人看到牧民這種很接地氣的生活,我覺得這特別美。”小隊員寶音的夢想實現了,他編創的羊舞蹈在國際舞台上一展英姿,得到了高度評價。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舞蹈理論家和評論家馮雙白評價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工作者仰慕的旗幟”,他說,烏蘭牧騎的藝術實踐告訴我們,隻有“接地氣”,才能有藝術的根基﹔隻有尊重人民大眾,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隻有擺正了位置,才有走向生活深厚土壤的動力。有了上述前提,才能創作出在人民大眾中“傳得開、叫得響、留得下”的好作品。

堅守初心,謳歌新時代的烏蘭牧騎

9月25日,對於蘇尼特右旗來說是一個激動的時刻,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在中央宣傳部等組織開展的“最美奮斗者”學習宣傳活動中,榮獲了“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作為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始終堅持不懈的全心全意為農牧民服務。緊緊追隨時代的發展,努力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始終不渝地沿著國家指引的方向開拓前進,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實踐中,充分發揮紅色文藝輕騎兵作用。

烏蘭牧騎的表演節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除了贊美生活和大自然的題材之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是他們時刻堅守的初心使命。早在成立初期,《牧民歌唱共產黨》等歌曲就廣為傳唱。黨的十八大以來,烏蘭牧騎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文藝創作,大量編創演出。呼倫貝爾市的鄂溫克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是“三少民族”聚居的地方,這裡的烏蘭牧騎自組建以來,始終保持現實生活與民族民間原生態藝術相結合的創作風格,編創《昆米勒》《贊貝闊》等一批具有濃郁民族地區特色和時代氣息的藝術作品,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業界同仁也給予很高的評價。一批反映民族團結的優秀作品《忠勇察哈爾》《額爾古納之戀》等,為豐富邊境地區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和祖國邊疆穩定、文化安全作出了貢獻,為詮釋中國夢呈現了藝術典型,讓中國夢在邊疆開花結果注入了動力。

近年來,《新農村新氣象》《不忘初心》等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作品,烏蘭牧騎好來寶《牧民歌唱十九大》、烏蘭牧騎合唱《北京來喜訊》等作品迎時應勢,都是他們的主打節目。

依托內蒙古自治區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和革命文化資源,烏蘭牧騎創作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鮮明時代特征、彰顯草原特色的優秀作品。2016年獲得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的《草原上的烏蘭牧騎》、2018年獲得全國舞台藝術精品十大重點扶持劇目的《我的烏蘭牧騎》以及2019年獲得中國舞蹈“荷花獎”金獎的《黑緞子坎肩》等。內蒙古藝術學院烏蘭牧騎舞蹈班創演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政府文華大獎。2019年獲得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的電影《周恩來與烏蘭牧騎》、紀錄片《烏蘭牧騎》、廣播劇《烏蘭牧騎之戀》、歌曲《我的勒勒車》、舞蹈《父親的靴子》等都是由烏蘭牧騎創作推出的重點作品。

制度化的烏蘭牧騎是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面旗幟

“一個觀眾一台戲是經常有的事。”烏蘭牧騎老隊員艾日布回憶曾經到基層演出的情形,有一年大年三十的晚上,隊員們在野外演出,當時還刮著白毛風,拉高音四胡的琴手手指頭凍僵了,沒辦法拉琴,笛子也吹不了,隻能靠手風琴,一個指頭一個指頭地演奏,才堅持把表演進行下去。然而,牧民們卻看得很認真,不時給予熱情的掌聲和叫好聲。

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們?蘇尼特右旗首批隊員、83歲的依蘭老人告訴記者:是牧民們熱切期盼、無限深情的目光,是為牧民服務、為傳播紅色文化的初心。她說,那時候,我們有一個響當當的口號,就是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漏掉一位牧民,不漏掉一名邊防戰士,三個“不漏掉”,成了他們的工作目標。

“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到人民中間去。”在新時期,為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要求,繼承發揚烏蘭牧騎作為基層文化隊的優秀傳統,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牽頭聯合政法委、科技廳、民委、司法廳、農牧業廳、商務廳、文化廳、衛計委、新聞出版廣電局、扶貧辦等11個廳局,組織開展基層綜合服務活動。活動以“烏蘭牧騎+”的方式,組建了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200多支“草原綜合服務輕騎兵”,整合了服務基層的各領域資源,有效創新了服務基層的理念、手段和方法。活動率先在全國整合服務基層的多項資源,把黨的溫暖送到基層嘎查村、城鎮社區、邊防哨所等,廣受群眾贊譽。這是烏蘭牧騎在新形勢下的新發展,是烏蘭牧騎在信息時代中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新舉措。

“烏蘭牧騎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優秀示范。”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作為流動的文化工作隊,烏蘭牧騎軟件、硬件條件有限,但他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不僅得到了服務對象——廣大農牧民的高度歡迎和認可﹔也得到了包括習近平總書記在內的各方贊賞。”由此可見,公共文化服務不只是設施,更多的還應是一份心意、一份誠心、一份溫暖。

11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條例》正式頒布實施,該條例就烏蘭牧騎的性質、服務方向、人員進出機制,以及建設、發展、保護和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詳盡規定,標志著烏蘭牧騎事業跨入依法建設發展的新時代,將對促進烏蘭牧騎事業全面持續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條例的實施為烏蘭牧騎的發展保駕護航,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更“接地氣”,更有效地滿足群眾的需求。同時,建立相應的機制和相關保障制度,從“軟件”到“硬件”,從服務群眾的初心到規范的制度保障,制度化的烏蘭牧騎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樹立起一面示范的旗幟。

【史美清 劉啟凡 陳立庚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白宇、岳弘彬)

從1949年到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切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哪裡?世界充滿好奇,時代不斷追問。

人民網重磅推出“70年70問”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尋找歷史性成就蘊含的“中國基因”,破解歷史性變革背后的“中國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