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5日14:32 來源:人民網
2018年11月5日,浙江嘉興市嘉善產業新城某企業員工葉林像往常一樣駕車行駛在上海到嘉善的G60高速公路上。汽車收音機裡傳來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為了更好發揮上海等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決定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主席庄嚴宣布。
葉林形容收音機裡的消息讓他“為之一振、心潮澎湃”。他是典型“長三角人”,往返上海與嘉善,工作生活“雙城記”。從上海某體制內單位離職后,葉林將工作地點搬到了嘉善產業新城——一個與上海、江蘇接壤的高新科技產業園。
“新時代迎來新機遇,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不僅將為嘉善產業新城等長三角地區共生共享、互聯互通,實現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帶來重大戰略機遇,也將為長三角地區的居民生活帶來全新發展紅利。”葉林興奮地說道。
一年來,新一輪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方興未艾、浪潮奔涌、利好頻傳。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揭牌、《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印發、《長三角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出台、上海杭州寧波三市地鐵二維碼實現互聯互通、杭(州)黃(山)高鐵通車、長三角地區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試點開啟、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首批試點單位公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故事翻開了新時代的新篇章。
潮涌長三角,揚帆正當時。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為何上升為國家戰略?從以下三個角度,也許能夠尋找到答案。
可行性:探索區域一體化已久,具備天然優勢
余波,上海交通大學教師、青年科學工作者,目前在嘉善產業新城負責科技成果研發轉化工作。8月30日,余波從嘉善產業新城下班后,已經是下午5點半了。一小時后,他將在上海虹橋站接一位老朋友,時間所剩不多,可他臉上並無焦急的神色。“在嘉善南高鐵站乘坐下午6點的G1322高鐵,22分鐘就可以到上海虹橋站,6點半在上海虹橋站接人時間完全夠。”
余波“20分鐘通勤嘉善上海”故事背后,正是長三角交通格局的大跨越。以高鐵為例,滬寧城際鐵路的投入使用,京滬、滬杭、寧杭、杭甬、杭黃高鐵的開通運營,還有正在建設的滬蘇湖高鐵、商合杭高鐵、徐淮鹽鐵路、連鎮鐵路董集至淮安段,讓長三角區域成為中國高鐵版圖上最密集的高鐵網絡,編織起了像余波這樣越來越多的“雙城生活”,串聯起了長三角區域“0.5至3小時”城市經濟圈,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奠定了交通基礎。
可以說,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具備有天然的優勢與可行性。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探索已久,基礎良好。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在浙江、上海工作期間,就高度重視並不斷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 他擔任總書記后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2003年,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就在浙江發展“八八戰略”中明確:“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合作交流。” 期間,浙江與江蘇、上海簽訂《進一步加強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協議》《關於進一步推進滬浙經濟合作與發展的協議書》,共同探索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2005年,習近平提議設立的長三角洲區域主要領導定期會晤機制會議在杭州召開,目前該機制已成為打破長三角行政界限,推動區域一體化的重量級會議。
2007年,習近平在上海工作期間明確指出,上海的發展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也絕不可以獨惠其身,必須放在國家對長三角區域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思考和謀劃。
春華秋實,行穩致遠。
如今的長三角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制圖:詹宇彤
“長三角的面積35.9萬平方公裡,大約是國土面積的二十六分之一。常住人口2.2億,大約是國家總人口的六分之一。2018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國內生產總值(GDP)21.2萬億人民幣,接近國家90.03萬億元的四分之一。”在寧波慈溪舉辦的第四屆杭州灣灣區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說:“長三角用國家二十六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人口,創下了約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在周漢民看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除了經濟發展程度,也是其創新能力、開放程度的優勢決定的。
“全中國‘雙一流’大學四分之一在長三角,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四分之一在長三角,全國科研經費投入三分之一在長三角,全國發明專利三分之一在長三角 ,全中國芯片制造力量‘半壁江山’也在長三角”,對外開放方面,“2018年中國出口額接近2.5萬億美元,37%來自長三角。2018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1383億美元,62%外資來到了長三角。”周漢民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對人民網記者表示,長江三角洲區域已經是世界公認的第六大世界級城市群,優勢明顯,加快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內在需求:推動解決主要矛盾,引領高質量發展
阜陽,人口達1000萬的安徽省西北部城市,2018年GDP約1750億元,在安徽省各地級市中排名第六。人均GDP約2.2萬元,低於全國的6.46萬元和安徽的4.77萬元,在長三角洲區域內各地級市中排名相對靠后。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讓來自安徽阜陽的侯永志信心振奮、倍感高興。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黨中央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部署。”侯永志說。
通過區域一體化發展,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大城市產業、資源、人才優勢,將輻射帶動區域內農村、相對欠發達地區發展,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地區、產業平衡充分發展。
“區域一體化發展將推動安徽、江蘇北部、浙江西部等地區的發展,輻射帶動長三角以外地區的發展,引領全國的高質量發展。”侯永志從三個層面分析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為何上升為國家戰略。
除了輻射帶動區域內協同發展,黨中央高度重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王振對人民網記者表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新時代長三角地區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現代化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我國東部沿海與長江經濟帶新的‘T’形戰略布局呼之欲出,其中消除行政分割,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高國際競爭力,同時建立健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更高層次的共生共享,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已成為這一輪戰略布局的關鍵所在。”王振分析道。
G60科創走廊總體發展規劃3.0版展板 人民日報記者 巨雲鵬攝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是一條以G60高速公路為紐帶、涵蓋上海市鬆江區,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金華市、湖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安徽省宣城市、蕪湖市、合肥市等九地市的區域,沿途高新科技園區與高科技企業密布。區域內探索產業技術創新與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共同謀劃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區域協同機制,推進長三角產城深度融合發展。
在新一輪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火熱實踐下,浙江紹興、安徽蚌埠、銅陵等多個城市均提出加入G60科創走廊,期望加快融入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實現高質量發展。
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陸峰在接受記者採訪表示,“G60科創走廊的目標,是在長三角形成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產業高地。我們的目標是成為硅谷那樣的創新帶,讓科創驅動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
過去,在缺乏核心技術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一定程度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和資源要素實現高速度增長。
“這種模式不可持續。通過長三角一體化協同創新,可以實現更多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促進經濟高質量持續發展。”侯永志說。
外部環境:應對世界變局,進一步對外開放
林德公司,一家32年前就進入中國市場,以上海作為中國區總部的跨國企業。在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均有投資項目。
2018年,世界經濟出現增速動能減落、國際貿易放緩、國際直接投資活動低迷的趨勢。數據顯示,世界GDP增長率按市場匯率計算約為3.2%,增速與上一年持平,並沒有延續2017年各國同步強勁回升的勢頭。2018年前三季度,世界貨物出口額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4.3%、12.7%和8.4%,增速呈逐步下降趨勢。2018年全球的跨國直接投資同比下降了19%,連續三年下滑。
在全球經濟增速出現下行跡象的大背景下,部分企業傾向於投資收緊。林德公司卻反其道而行,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相關市場的投資,例如今年在寧波地區與中石化合作新空分裝置項目的投產。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讓我們外企備受鼓舞。我們有信心,並將致力於在該地區的進一步投資和開發。” 林德大中華區總裁方世文對人民網記者表示。
林德公司的擴大投資的背后,是長三角洲區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縮影。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不少外企感嘆,“風景這邊獨好”。
在周漢民看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黨中央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局”的重大部署之一。
周漢民說:“當前,世界經濟仍然處在復蘇的區間,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的矛盾是當下世界最大的矛盾,很大程度扭轉了二戰以來世界政治和經濟發展的軌跡和格局,帶來了全球發展的‘不確定性’。”
世界形勢波雲詭譎、世界經濟增長放緩,提升中國區域發展的整體效能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對外開放,有戰略的必然性。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既要繼續大力引進外資,也要積極主動地走出去,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全面對外開放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王振說。
當前,以超大城市群參與國際競爭已成為全球發展的一大趨勢。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要在當前形勢下提升超大城市國際群競爭力,更好地發揮長三角積極的作用。
“全球化條件下出現的新城市形態是巨型城市區域,其作為更大、更具競爭力的經濟單元,正在取代城市成為全球經濟的真正引擎。當前世界上最大的40個巨型城市區域,隻覆蓋了地球可居住面積的小部分、不到18%的世界人口,卻承擔了66%的全球經濟活動、近85%的技術和科學創新。”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接受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2019年5月,嘉善產業新城2019年新建項目集體開工暨企業簽約儀式在嘉善產業新城生命健康產業園舉行,藥苑生物、知其生物、測迅汽車科技等等行業細分領域近30家龍頭企業入駐。
“隨著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嘉善將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也會有更多的企業與外資進入嘉善,提高長三角國際競爭力同時,也將為我們派送更多的‘紅包’。”展望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的未來,葉林信心滿滿。
(郝洪、巨雲鵬、顧春對本文亦有貢獻)
從1949年到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切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哪裡?世界充滿好奇,時代不斷追問。
人民網重磅推出“70年70問”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尋找歷史性成就蘊含的“中國基因”,破解歷史性變革背后的“中國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