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語”近人——從用典讀懂習近平的執政智慧【10】--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平語”近人——從用典讀懂習近平的執政智慧【10】

2015年08月05日14:22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勸學】

>>點題<<

“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習近平同志從四個不同層面強調學習的重要性,闡釋我們為什麼要重視學習的原因。

學習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艱難的法寶。從延安整風時“改造我們的學習”,到執政之初“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從改革開放后“認真建立學習制度”,到新世紀階段的“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在每一個重大轉折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總是號召全黨同志加強學習﹔而每次這樣的學習熱潮,都能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實現大發展大進步。“隻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讀書學習,也是領導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國家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從政立德。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現代政治文明中,“領導干部的人格力量對於做好領導工作越來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徑是讀書學習”。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辦公廳系統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曾經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德加·富爾先生的預言說明學習的重要性:“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面對浩瀚的知識,隻有不間斷地、持續地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在習近平同志看來,讀書不僅是勝任領導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迫切需要。

與此同時,習近平同志也指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建議領導干部普遍應當讀三個方面的書:第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第二,做好領導工作必需的各種知識書籍﹔第三,古今中外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如此,才能吸納豐厚理論營養,博採各類知識精華,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

■ 原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戰國﹞庄子《庄子·養生主》

■ 釋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出自《庄子·養生主》篇首。涯:邊際、極限。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精疲力竭。與儒家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積極進取精神相比,庄子的思想確實有消極的一面。對此,要辯証地加以分析。

《庄子·養生主》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如果撇開庄子養生論的闡述,截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語,這句話就有了積極的意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緊時間努力學習,盡可能多地攝取知識,完滿自己的人生。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提出領導干部讀書、學習也要有這三種境界:首先,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其次,要勤奮努力,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后悔,“人憔悴”也心甘情願﹔再次,要堅持獨立思考,要在學習和實踐中“眾裡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

三種境界啟示我們,讀書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不移的恆心,還要提高讀書效率和質量。要達到這種境界,習近平同志曾總結了三點體會和認識:堅持閱讀與思考的統一﹔堅持讀書和運用相結合﹔鍥而不舍、持之以恆。

■ 原典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 釋義

《人間詞話》是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的文學批評著作。他的“人生三境界”說,是對歷史上成功者的經驗總結。成功有其共同的內在邏輯。王國維認為,這種邏輯可從宋代詞人晏殊、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中體現出來。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登高遠眺,所見盡是肅殺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高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將此句解讀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盡管遇到百般困難,還要執著地追求,忘我地奮斗。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用在此處,是指人在經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煉之后,就會日漸成熟,豁然開朗,進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興趣是激勵學習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領導干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有了學習的濃厚興趣,就可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一陣”為“學一生”。在現實中,一些領導干部或是不思進取不願學,或是陷入事務不勤學,或是裝點門面不真學,或是急功近利不深學,或是學用脫節不善學。這些說到底,都還是一個學習興趣的問題。習近平同志曾引用過一個陳望道的小故事,這位革命先行者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錯把墨汁當紅糖,蘸著吃掉了粽子,母親問他,他還說“夠甜”。這樣的甜,是信仰的味道,也是全身心投入樂在其中的味道。領導干部學習時,正需要有這樣一種好之樂之的精神。

■ 原典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春秋﹞孔子《論語•雍也》

■ 釋義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而喜愛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在這裡,孔子講了學習的三層境界:知—好—樂。其中“知之”是學習的較低境界,相當於“要我學”﹔“好之”是學習的較高境界,相當於“我要學”﹔“樂之”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相當於“我愛學”。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下學習效果往往是不一樣的,這固然有自身資質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學習態度問題。對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所學的知識才能夠入腦入心、靈活運用。關於學習,孔子還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鼓勵學生要勤勉好學,並樂於向學問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可見,好學、樂學始終是孔子強調的學習的要素。

(本文綜合《習近平用典》《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及新華社、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學習時報等公開報道資料) 

(責編:黃亞惠(實習生)、劉軍濤)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