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答中外記者問
調結構:機遇難得、前景光明
李克強總理在回答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關於“經濟新常態”的問題時指出,如果中國經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就可以在較長時期保持中高速水平增長。外媒對此廣泛關注,認為中國經濟調結構面臨難得機遇。彭博社等媒體表示,李克強推行的強調民營經濟的思路是對的,因為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過於依靠國有企業,忽視了民營企業的發展,這是中國經濟調結構的機遇之一。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研究員伊萬諾夫稱,隨著勞動力成本升高,一些過去在中國投資設廠的外企開始將工廠轉移到東南亞國家。李克強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並開始著手解決。中國未來將不再是生產廉價小商品的世界工廠,而將升級轉型成全球科技創新和生產中心。日本經濟學家加藤義喜稱,中國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比超過了第二產業,這表明中國經濟結構得到了改善,是可喜的轉變。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海貝勒等認為,中國在高科技方面的潛力巨大,未來應繼續大力鼓勵高鐵、汽車制造、航空航天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這不僅可提高產品質量,而且有利於改善環境,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促改革:決心大、效果好
外媒認為,李克強總理關於改革的論述傳遞了中國政府進一步推進改革的決心和勇氣,本屆政府推動的相關改革已初見成效,惠及最廣大群眾,改革將成為中國經濟的“助推器”。《法蘭克福匯報》、《悉尼先驅晨報》等媒體分別以“中國宣布痛苦的改革”、“中國總理說,改革是‘拿刀割自己的肉’”為題進行報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稱,李克強這是警告改革路上還將有很多痛苦,但前途是“光明的”。英國《金融時報》稱,李克強表示,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有利於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發市場活力。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在簡政放權、推動市場化改革方面將會持續發力。中國政府已經明白市場自發力量對維持經濟增長的作用,將在放寬市場准入、為企業注冊和經營提供便利等方面,試圖做到清障和搭台的工作。具體而言,將會在提供引導資金、減稅降費等方面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條件,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助推器”。
一些聲音認為改革讓中國變得“更強壯”,經驗“值得借鑒”。斯裡蘭卡科倫坡大學教授維杰索利亞表示,讓公眾公平地享有發展帶來的紅利是每個政府的職責所在,中國政府深入推行的改革政策正是出於這樣的考量。將國家體制中的問題通過改革不斷優化,這也正是斯裡蘭卡應該學習借鑒的。日本《外交學者》以“不,中國不會倒下!”為標題報道稱,雖然中國遭受眾多挑戰,但集中精力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反映了政府對當前棘手問題的深刻認識:犧牲某些人的利益是換取國家長治久安值得付出的代價。中國現在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強壯”。
治理污染:百姓呼聲高,政府措施硬
關於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外媒稱李克強總理的回答顯示政府有決心、百姓添信心。亞洲新聞台稱,李克強在周日的記者會上指出,中國政府在治理環境污染上是下了決心和很大力氣的,並將繼續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進行依法追究﹔還稱環保執法部門不能受到執法干擾,並應敢於承擔責任。這體現了中國政府鐵腕治污的決心。美國CNN等外媒稱,李克強強調,今年的要害是嚴格執行新出台的《環境保護法》,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不論是什麼樣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可以肯定,環保執法是今年的一場硬仗。英國《每日電訊報》稱,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提出的“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預示著中國將迎來一個環保“新時代”,重新點燃了中國民眾對環境治理的希望。
部分外媒認為中國政府治污已初見成效,中國社會對環境的普遍關注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稱,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去年中國煤炭消費量下降2.9%。而據環保專家格倫·彼得斯估計,去年由於消費下降,加上水泥生產增長放緩,中國減少了0.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是15年來的首次回落。德國全球新聞網稱,經過30年的繁榮發展,中國目標出現新變化。新鮮的空氣、藍色的天空等提高民眾生活質量的目標,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