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發表2012年中國人權進展白皮書(全文)--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國新辦發表2012年中國人權進展白皮書(全文)

2013年05月14日11:08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5月14日電(記者仝宗莉)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門戶網站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4日發表《2012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全面介紹近年來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新成就。白皮書說:“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入了有計劃、持續穩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以下為白皮書全文:

2012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3年5月

目 錄

前 言

一、經濟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二、政治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三、文化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四、社會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五、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六、人權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前 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帶領全國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上,不斷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向前推進。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級國家機關的意志和行動。繼“人權”分別庄嚴載入中國憲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中國共產黨黨章之后,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又將“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中國政府還發布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和《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並對《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評估。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入了有計劃、持續穩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治國理政的基本遵循和主要原則。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中國將人權事業的發展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與公民、政治權利的全面、協調發展。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和奮斗,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民主建設水平、依法治國水平、文化發展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環境保護水平,都邁上了一個大台階。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區域差異較大,資源有限,環境和生態保護壓力大,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國家各項事業發展中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還較多,需要繼續付出艱苦努力加以解決。在中國,實現更高水平的人權保障,任務依然十分繁重。

一、經濟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中國有13億多人口,不發展經濟,不首先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其他一切權利都難以實現。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推動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根本。隻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多年來,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發展經濟來擴大城鄉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和家庭財產收入,改善人民衣食住行用等條件,維護弱勢群體權益,使公民經濟權利得到更加切實的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為改善民生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2012年,在世界各大經濟體增長全面減速、各種風險不斷暴露的情況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8%,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回落到2.6%。2012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8957萬噸,實現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二個連續9年增產,連續6年產量超5億噸。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連續9年增長,對於一個13億多人口的國家來說意義十分重大,為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打下了堅實基礎。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2008年至2012年,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46.5萬公裡,改造農村危房1033萬戶,解決了3億多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和無電區445萬人的用電問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2012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長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快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快於城鎮居民。2012年,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9.3%,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6.2%。到2012年底,全國民用轎車保有量5989萬輛,比上年增長20.7%,其中私人轎車5308萬輛,增長22.8%﹔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汽車21.5輛,比2007年增加15.5輛。全國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39031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1896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82.6部/百人,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20.7部/百人。互聯網上網人數5.64億人,其中使用移動電話上網人數4.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2.1%。2012年全年國內出游人數達29.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2.1%﹔國內居民出境人數8318萬人次,增長18.4%。其中因私出境7706萬人次,增長20.2%,佔出境人數的92.6%。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2008年至2012年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農村扶貧開發進入新階段。為不斷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生活水平,中國政府於2011年頒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的總目標。國家大幅度提高扶貧標准,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格)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准,更多低收入人口被納入扶貧范圍。2011年全國扶貧對象覆蓋人口1.22億人,佔農村戶籍人口的12.7%。2012年,中央財政綜合扶貧投入2996億元,比2011年增長31.9%。其中,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32億元。啟動實施了武陵山、六盤山、羅霄山等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及“十二五”(2011-2015年)時期支持西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著力解決深度貧困問題。2011年,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985元,比2009年增長40.2%,增幅高於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按照新的國家扶貧標准,2012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9899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339萬人。國家編制出台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十二五”規劃》,計劃“十二五”期間,完成中西部3萬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年均6000個村。農村貧困殘疾人生活狀況進一步改善。2012年國務院印發《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2012年,共扶持229.9萬農村貧困殘疾人,為86.1萬農村殘疾人提供實用技術培訓,為13.2萬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實施危房改造。

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中國政府堅持國家幫助、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自力更生相結合的方針,制定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努力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民族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2010年至2012年,中央財政對8個民族省(自治區)轉移支付總額為26055億元,佔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總額的比重由24.3%提高到25.7%,同時加大了對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縣及邊境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國家編制實施《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將6個10萬人以上30萬人以下的民族納入扶持范圍,安排專項資金幫助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經濟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國家支持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編制實施《興邊富民行動規劃(2011-2015年)》。國家制定了促進牧民增收、支持牧區發展的政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脫貧致富成效顯著。2005年至2010年,民族8省區貧困人口從2338.4萬人減少到1304.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6.5%下降到7%,比全國同期貧困發生率下降幅度快了近5.5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2009年以來,圍繞“住有所居”和“城市化進程中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兩大主題,在推進城鎮住房市場化改革,努力通過發展商品房市場滿足群眾多層次住房需求的同時,中國政府把滿足困難群眾基本住房需要,列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通過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工作。中國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城鎮地區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棚戶區改造以及農村地區的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在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方面,2008年至2012年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1800多萬套,棚戶區改造住房1200多萬套。到2012年底,全國累計用實物方式解決了3100萬戶城鎮家庭的住房困難,佔城鎮家庭總戶數的12.5%左右。此外,全國還有近500萬戶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政府發放的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012年底,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分別比2007年增加2.8平方米和5.5平方米。為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2011年1月21日,國務院頒布施行《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同時廢止了2001年6月13日國務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分享到:
(責編:仝宗莉、段欣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