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调控的思路和政策手段
目前,大量外来低收入人口在短期内进入北京,寻求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机会,导致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城市精英阶层在赶超战略的思维下,要求北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到发达国家水平,由此而形成的社会舆论压力,则放大了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
从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的发展进程来看,人口规模高速增长一般都会持续几十年的时间,甚至上百年,这些城市的人口总规模也远小于北京。而仅仅十几年时间,北京人口在原来的基数上增加了800多万。北京人口的快速增长,使本来应该在长时间内解决的矛盾,被浓缩、集中并放大。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后发劣势,在城镇化过程中,公众往往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这使得在矛盾集中出现的时候,我们还面临着赶超心理形成的社会舆论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的人口调控思路是针对所谓“城市病”提出的。其他国家的“城市病”针对的基本上是如何解决集聚在城市的贫困人口的就业和生活条件改善问题。在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是政府通过加大公共投入来逐步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可是我们的政策出发点,始终停留在如何减少人口和控制人口进入。在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同时高度集中于北京市的情况下,人口要素流向北京,应该说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我们建议,北京市人口的调控应该坚持以下基本思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决定”的关系,坚定不移地以改善公共服务为导向,逐步缩小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公共服务差别;充分利用北京市行政辖区的空间,合理配置人口和资源;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引导人口流向的分布趋势。具体政策手段上,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一是严格按照人口居住年限设定落户条件,避免设置年龄、学历学位、技术职称等条件抬高落户门槛;二是弱化落户人口户籍上附带的福利因素。户改要以促进人口长期有序流动为重要目标,应弱化落户人口户籍上的福利,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新增办户口减少政策性住房等福利供给;三是优先解决长期举家迁徙人口落户。要尽快制定有关政策,一次或分数次解决长期举家迁徙在北京务工经商的外来人落户。对于非举家迁徙的外来人口,要通过就业年限等条件的累积,逐步实现落户;四是鼓励新增人口在远郊区县落户。
2、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根据常住人口规模,编制部门和地方预算,把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纳入预算范畴。承认外来人口对公共服务的差别化需求,充分利用北京市行政管辖区空间,在远郊区选择部分建制镇,为外来人口和中低收入人口建设集中居住区,满足一般性的基础设施供给和适应他们收入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允许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在此集中建设,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城区教师、医生等相关从业人员,通过轮岗等方式加大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
3、促进环北京经济圈建设。北京作为特大城市,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仍将继续吸引人口的聚集。要缓解北京市民对人口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北京市应与河北省密切合作,加快环北京经济圈发展。一是实行税收共享政策。凡是要在北京投资或者已经在北京投资、需要向周边城市转移的企业,实行税收共享,明确共享比例;二是共建产业园区。可由北京市下辖各级政府,分别与周边城市签订协议,共同建立产业园区,也可由北京市政府规划下辖区县和周边城市结对子;三是扶持周边城市发展。北京市可以先行确定一部分试点城市,通过帮助其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医院和学校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四是加强轨道交通建设。为促进北京市人口和产业向周边城市外移,可将延伸至郊区县的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延伸到环北京经济圈的周边城镇。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