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是八路軍堅持抗戰的堅強堡壘,太行山區是中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區域。太行山書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為中國抗日戰爭和革命走向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族救星共產黨,國家干城八路軍”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中國共產黨人恪守承諾,八路軍主力相繼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抗日前線,積極配合國民黨軍隊抵抗日軍強大的正面攻勢。11月8日,太原失守,在華北戰場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抵抗基本結束,逐步進入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等抗日武裝為主體的敵后游擊戰時期。到1938年3月,山西主要地區淪於敵手,日軍佔領了山西境內大中城市及鐵路和公路干線,廣大農村地區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呂梁山、太行山等山脈為依托開辟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大敵后抗日根據地,展開全面的游擊戰爭,並與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抵抗遙相呼應,互為依存,共同支撐了華北持久抗戰和全中國持久抗戰大局。
抗戰時期,各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利益、密切關心民眾生存和發展。1941年至1943年日軍數次大規模入侵太行山腹地,許多村庄被摧毀,大量牲畜、糧食被搶被燒,不少百姓慘遭殺戮。日軍被逐出太行山后,邊區政府立即領導人民重建家園。在根據地政權建設上,中國共產黨以人民利益為先,所有服務於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均實行低額津貼制,行政人員生活費和津貼比雇農工資還低。1943年7月,中共太行分局書記鄧小平在《解放日報》發表《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一文,專門強調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貧的變富,富的更富”的富民思想。9月,在晉冀魯豫邊區生產動員大會上,鄧小平又闡述了開展大生產的意義,即“部隊隻有槍而沒有飯吃是不能打仗的。如果我們不幫助群眾搞生產,人民傾家蕩產,不能進行再生產,人民就會反對我們,我們就會弄到既無飯吃又無群眾的地步。”太行區根據會議精神提出每人開荒兩畝的任務,並在勞動力組織和生產制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調動部隊和機關人員生產積極性的措施。據統計,1944年僅太行軍區開荒就達120042畝,所產雜糧、土豆、蔬菜及手工業和商業收入折合小米9709276斤,部隊辦公和雜支費等全部自給。
在激烈的戰爭狀態下,中共和邊區政府還積極推進有利於群眾的社會改革,邊區政府將改善民生、珍惜民力與愛護民力作為政策制定的立足點,各項政策均以戰爭需要和根據地自身特點為依據,因應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和權利要求。針對根據地農民負擔過重、民眾生活貧苦及商品經濟落后的實際,邊區政府領導人民開展合理減輕負擔、實行減租減息、厲行節約、整理村財政、肅清貪污浪費、發展集市貿易等工作,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建設根據地的積極性。1942年到1943年冀西、豫北、晉東南先后遇到持續旱災,疾病蔓延,耕畜倒斃,人口減員,日偽軍的瘋狂搶掠更是雪上加霜。在此形勢下,邊區政府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提出“不餓死一個人”的口號,領導群眾同天災人禍進行頑強斗爭。通過減免災區負擔、安置災民移墾、開展社會救濟等工作,使根據地人民度過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同時,各根據地抗日政權又號召群眾大力開展生產度荒,千方百計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在戰勝自然災害過程中,邊區政府為群眾辦了許多實事。如1942年太行區減免受災嚴重的六專區公糧675萬斤,1943年又減少232萬斤。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撥款235萬元、小米20萬斤,組織災民開渠修壩,在漳河兩岸修筑了固新、清泉等大堤十幾條,開辟灘地萬余畝,開通22裡長的黎城漳北大渠、26裡長的涉縣漳南大渠,增加水田6783畝。此外,太行區黨政軍民各部門普遍開展節約運動,部隊每人每天節約小米2兩,地方干部節約4兩,將省下的糧食全部救濟災民。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