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正文

外國專家:重新評價中國在二戰中作用【3】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陳效衛 黃培昭 劉軍國

2015年05月11日11:1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日本國立山口大學副校長 纐纈厚:中國抗戰完美闡釋“人是戰斗力”

中國軍隊在盧溝橋上還擊日軍

  中國人民奮起保家衛國、開展抗日戰爭,使得日本主要的戰力、兵力、國力消耗殆盡,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

  第一,從兵力上來講,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比對美國的戰爭投入更多。日本最多時曾在一年內向中國戰場投入197萬兵力,而在對美國的戰爭中最多投入了160萬兵力。第二,從時間上來說,日本與中國作戰的時間是對美國作戰時間的3倍多。日本在中國的戰爭肇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一直到1945年;與美國的戰爭從1941年至1945年,共4年時間。第三,從軍費上看,在中國戰場的投入比對美國多。當時日本國家預算的大多數都成了軍費,主要投入到中國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摧毀了日本的戰爭欲望。

  中國戰勝在經濟、軍事實力強於自己的日本,除了因為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是一場非正義戰爭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了廣大人民的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把中國人民團結起來,這比幾萬架飛機與大炮更有戰斗力。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舉行的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人是戰斗力”這一道理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得到完美闡釋,成為最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例子。中國人民的抗戰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周邊國家抗擊日本侵略的勇氣,對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成為維護國際和平的重要因素。

  非常遺憾,二戰后日本人有意識地回避“被中國打敗”這一事實,反而誤以為“日本被美國打敗”。上世紀60年代我上初中時,我們的課程還將這場侵略戰爭稱為“太平洋戰爭”,即日本與美國、英國之間的戰爭。

  上世紀80年代,學者們才開始意識到,忽略日本與中國也曾進行過長時間戰爭的歷史事實不行,所以開始出現了“日中15年戰爭”這個詞。學術界開始把“日中15年戰爭”和“太平洋戰爭”連在一起,這稱為“亞洲·太平洋戰爭”。

  名稱反映了看待歷史的視角。我並不滿意“亞洲·太平洋戰爭”這個詞,我主張去掉“·”,就稱為“亞洲太平洋戰爭”。有不少學者認為“日中戰爭”與“日本對英美戰爭”是完全不同的兩場戰爭,但我堅持認為這是同一場戰爭,去掉“·”,更能客觀體現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雖然這個觀點現在尚未成為主流,但我堅信將會慢慢為人們所接受。

  研究日本侵略戰爭是家庭賦予我的使命。我父親的三個哥哥都因戰爭而死,其中一個死於中國。我從小就知道日本發動的戰爭很殘酷,不僅給鄰國造成巨大傷害,而且也使日本許多家庭四分五裂。正因如此,我對戰爭相關問題非常感興趣,一直想揭開“日本為什麼會發動侵略戰爭、犯下滔天罪行”之謎。日本政府將在侵略戰爭中死去的軍人美化為“英靈”,如果日本政府再次發動戰爭,很多人認為自己死后可以作為“英靈”受到尊敬,就不再恐懼戰爭與戰死,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注釋:歷史圖片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提供)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上一頁
(責編:潘婧瑤、盛卉)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