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第一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是交通破擊戰,重點摧毀正太鐵路。晉察冀軍區部隊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向正太鐵路東段日軍展開攻擊,攻克晉冀交界的要隘娘子關,井陘煤礦被破壞,迫使其停產達半年之久。第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對正太鐵路西段日軍展開攻擊,同時對平遼、榆遼公路進行破擊。第120師在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指揮下,對同蒲鐵路北段和鐵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進行破擊。同時,晉察冀軍區和第129師部隊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對平漢、平綏、北寧、同蒲南段、白晉、津浦、德石等鐵路線和一些主要公路,進行了廣泛的破擊戰。各部對路軌、車站、橋梁、隧道、通信設施實施全面破擊,使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陷入癱瘓。
戰役第二階段(9月20日至10月5日):是擴大第一階段戰果,重點攻佔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晉察冀軍區部隊發起淶(源)靈(丘)戰役,殲日偽軍1000余人。第129師發起榆(社)遼(縣)戰役,殲日軍近1000人。第120師對同蒲鐵路北段進行了新的破擊,再度切斷了該線交通。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部隊發起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殲日偽軍1500余人。第二階段作戰,八路軍攻克日偽軍據點多處,平毀了部分封鎖溝、牆,打擊了偽政權組織,進一步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戰役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下旬):中心任務是反擊日軍大規模報復“掃蕩”。從10月初起,日軍調集重兵實施“反擊作戰”,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殘酷“掃蕩”。將重點置於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等領導機關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據地。爾后又相繼對太岳、平西、北岳、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日軍所到之處,實行“三光政策”,燒殺搶掠,無所不用其極,使抗日根據地遭受重大摧殘。
歷時4個多月的百團大戰,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余人、偽軍5000余人,俘日軍280余人、偽軍1.8萬余人,拔除據點2900多個,破壞鐵路470余公裡、公路1500余公裡,繳獲各種炮50余門、各種槍5800余支(挺)。八路軍也付出了傷亡1.7萬余人的代價。日軍在遭受打擊后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並從華中正面戰場抽調2個師團加強華北方面軍,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大規模的報復作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后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后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用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蔑,蔣介石也給朱德、彭德懷發來賀電:“貴部窺此良機,斷然出擊,予敵甚大打擊,特電嘉獎。”
百團大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