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決勝期要啃“硬骨頭”
六盤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翻開我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名錄就會發現,絕大多數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群眾脫貧艱難。
受歷史、環境與自然條件多種因素制約,目前全國仍有3917個村不通電,近10萬個行政村不通水泥瀝青路,380萬人與“現代生活”絕緣。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加大老區的發展步伐,做好老區的扶貧開發工作,一定要讓老區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使老區人民和全國人民一起實現全面小康,這是我們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夕在延安主持召開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時的重要講話,宣示了把13億多人全部帶入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條件好的地區和人口基本已經脫貧致富,剩下的8000多萬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硬骨頭”難啃但必須啃下來。
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看來,細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挑戰,決勝期要補的“短板”還有不少。
糧食連年豐收,但總靠化肥農藥過量投入、靠透支土壤地力不行。現在我國化肥、農藥使用量超世界平均水平70%、耕地質量退化面積佔全國耕地40%以上,走好農業現代化的路更為迫切。
一方面“三個一億人”要進城落戶,另一方面交通擁堵、霧霾頻發、房價高企,一些大城市資源環境容量飽和甚至已到極限,新型城鎮化如何既順勢而為又積極穩妥,壓力不小。
水泥、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產能嚴重過剩,要轉型升級又困難重重。新型工業化乃至整個經濟結構調整仍需艱苦探索、大力推進。
“不啃下這些‘硬骨頭’,就不能很好地引領新常態,就難以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圖景。”盧邁說。
借得東風好行船。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因勢利導,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改變思路才能創新發展,找准方向才能彌補短板。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一定要改變過去那種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片面拼資源、拼消耗的發展方式,要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發展方式上來。”
“小康社會不只是一個經濟學指標。我們不僅要在吃穿住用等方面達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城鄉居民要有一個優良的生活、出行和工作環境。”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說。
攻堅:決勝期展開大決戰
新年伊始,為實現2020年讓204.3萬農村貧困人口搬出貧困山區的目標,貴州省啟動了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三年攻堅行動計劃”。
“以前這個地方路不通、水難找,有人賺了幾個錢,就要出去發展。現在趕上移民搬遷好政策,政府補助我們,把房子修到安置點上,拴住了大家的心,外面的人還要到我們這裡打工。”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墮卻鄉村民趙發英說。
攻堅!這是時不我待的6年,這是展開大決戰的6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全面深化改革是強大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根本保障,兩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推進我們的奮斗目標順利實現。全面從嚴治黨,才能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帶領我們披荊斬棘,大步前行。”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全面”——
全面建成不僅包括地域上的全面,還包括社會群體的全面﹔不僅包括經濟意義上的全面,也包括社會狀態和社會價值意義上的全面。
全面,就要堅持問題導向。“平均小康不等於全面小康,如果不能抓住時機解決推進全面發展中遇到或產生的若干具體問題,我們積累的優勢可能就會遜色,甚至失色。”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
全面,更要盡快補齊短板。對貧困、污染展開的戰斗在持續,通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還有不少“堡壘”需要我們去攻克。
“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不懈推動科學發展,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突出強調要推動經濟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我們要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並大力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機會公平,努力實現包容性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是“建成”——
確保建成,要用好改革推進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站在2015年瞻望2020年,改革的時間空間約束在增強,經濟轉型到了最后窗口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逼近臨界點。這要求我們增強改革緊迫感,既要與機遇賽跑,更要跑得贏危機。”
滿懷信心,踏上征程。從2015年的春天,我們萬眾一心,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發!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