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創業對於大多數青年人來說仍是一個遙遠的夢,青年群體中創業率極低,這與我國的就業市場對於創業的需求、中國經濟發展對於創業的需求顯然是不相符合的。是什麼使“有夢一代”對創業夢想望而卻步?
創業夢,想飛的翅膀為何沉重
——青年創業夢調查(上篇)
創業率低,創業成功率更低
26歲的李瑞(化名)用一句網絡流行語形容自己對創業的看法:“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堅持3年創業后,李瑞被迫離開了參與創辦的“新鮮生活旅行”公司,應聘到一家國有銀行,過上家人期望的穩定、有保障的生活。
2009年,在西南財經大學讀大四的李瑞和3名同樣熱愛旅行的校友揣著創業夢和湊來的10萬塊錢,在學校旁租了個小店面,開始了追夢之旅。從租店鋪到辦宣傳網頁、購置旅行裝備、購買客車,“新鮮生活旅行”組織接待游客業務干得有聲有色,旅游旺季時每月進項能達10多萬元。
在幾年的打拼中,李瑞最深的感受是“每往前走一步都不容易”。這期間,他們向一些部門申請過創業基金,但因“無成熟經營模式”、“高風險”等原因,最后不了了之。
2011年,“開餐館”這一不成熟的決定使他們的創業遭遇“滑鐵盧”。為了支撐餐館運轉,搞旅游賺的錢也貼了進去。最終,因為缺乏運營經驗,餐館還是倒閉了,經營理念的分歧導致4位合伙人分道揚鑣,李瑞和其他兩名同學離開了“新鮮生活旅行”。
李瑞所經歷的只是青年創業夢在現實中折翼的案例之一。近年來,雖然國家、各省市、相關部門先后出台了多項優惠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但真正踏上創業道路並取得成功的人,簡直是“滄海一粟”。
極低的創業成功率是讓學生們難以放手一搏的重要原因。一項媒體的統計數據顯示,河北省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隻有0.3%﹔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不過4%﹔高教大省廣東的成功率也隻有1%。而這項數據在美國則高達30%。
創業成功率低的背后,是大學生創業率本就很低。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和共青團廣東省委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2012年,廣東大學畢業生創業人數佔比僅1%。不僅如此,學歷越高的大學生,越不傾向於創業。在2011年的3865名創業畢業生中,研究生僅113人、本科生1550人、高職生有2202人。
創業信心先天不足
“現在很多大學生創業者,太聰明了,過於聰明也就過於現實。”湖南師范大學大四學生湯光軍對半月談記者說,22歲的他已經有了三次創業經歷。而他所說的這個“聰明”,實則是指太會計算利害得失,在創業之路上左顧右盼。
湯光軍參加過三個創業團隊,都由自己的同學和朋友組成。“團隊成員剛開始都是熱情高漲,但隨著項目的步步推進,一旦發生困難,不少人就開始打退堂鼓。很多人跟我說,有這個時間瞎折騰不如去參加培訓班、學英語,為考研、找工作做准備。”他說。
湯光軍認為,現今青年群體中獨生子女佔很大部分,許多人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最缺乏的就是腳踏實地的精神。“想的比做的多,做的往往打折扣。容易把事情看簡單了,把結果想美好了,遇到一點困難就克服不了。”
在脆弱的創業信心面前,家庭的壓力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家中的觀念是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安安穩穩。”現在是企業白領的許文滔,曾有過一次創業失敗的經歷。他說,自己不想過“一眼看得到頭”的生活,以后還是希望能創業,但最難的是得到家人的理解。
“眼高手低”遭遇經驗劣勢
對於不少有志於創業的技術男、技術女而言,他們夢想自己可以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茨、下一個馬化騰。然而,有技術就能創業成功嗎?
“眼高手低”是許多人為中國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差”的大學生貼上的標簽。如果說這個特點在從事其他工作時是缺陷的話,那麼,在創業中就是死穴。
22歲的左一在同齡人中屬“創業成功典型”,他開辦的湖南省思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做熱門的“打車軟件”業務,這種給打車者和的士司機牽線搭橋的軟件目前已在北京等大城市悄然興起。
雖然目前這一項目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但左一仍對曾經錯失的機會懊悔不已。左一介紹,他們的軟件一年前就已經做好了。當時,市場前景一片大好的產品,卻因缺乏資金而無法投產。“原因就在於自己過於好高騖遠。有不少天使投資人來與公司洽談,我總覺得他們實力還不夠,想等待更好的投資者。但這一等就錯過了很多時機。”他說。
實際上,有創業想法和實踐的大多是理工科畢業生。他們認為,有技術作后盾,不愁創業不成。對此,創新工場CEO李開復認為,美國之所以有許多大學生畢業甚或未畢業就創業成功,是因為這些人不僅僅是科技精英,而且他們對團隊運作和如何提升執行力有相當的經驗。比較而言,應試教育下的國內大學畢業生素質相對單一,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能對計算機懂得很多,但對於如何管理團隊、如何有執行力、如何把一個市場做出來,這樣的經驗往往很欠缺。
僅有夢,遠不夠
北京逸凡有限公司的股東魏建強,原本在大型國企有著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2009年,他頂著家裡人的壓力,毅然辭職和朋友在北京昌平青年創業園組建了這家貿易公司。他認為,中國青年創業夢難以走向現實,很關鍵的原因是社會認同度不高,許多人骨子裡仍有“好逸惡勞”、視創業為“瞎折騰”的不良習性,甚至還有對計劃經濟時代的體制依戀,青年創業所需的社會環境遠未成熟。
其次,市場規劃研判能力、個人溝通能力和團隊建設能力的缺乏,是夢想折戟的重要原因。北京東海騰龍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仍處於初創期的網絡公司,有員工13人。公司董事長劉強認為,從公司內部來講,管理是最大的問題。他自身是做技術的,網站也是他一手開發的,公司建立時隻有3個人,基本不存在管理問題。“現在有了10來個人,各種問題就都出現了。沒辦法,從去年年底,我專門請了一個總經理,管理公司日常事務。”劉強直言不諱,“一是我不喜歡去做管理,二是我管理能力不行。”
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曾穎如表示,大學生從不缺少創新的活力和創業的熱情,但要成功創業,好的點子、充足的資金、創業團隊和社會人脈關系一個都不能少,而對於剛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而言,同時具備這幾條的並不多。(半月談記者 吳曉穎 葉前 史衛燕 閆祥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