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的称号闪烁着使命和责任的光环。面对人多地少和淡水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成为粮食主产区乃至全国的共识和行动。如何实现粮食大省的新跨越?家乡各级干部和人民牢记使命,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描绘粮食发展的新蓝图,力争为国家做出新贡献。2007年,吉林省提出“新增百亿斤商品粮工程”的构想和方案。在600亿斤总量的基础上,再增产一百亿斤,谈何容易!但他们在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上,从来就是敢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承担和付出的。他们坚定地说,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合理利用资源,调整品种结构,改进农业技术,向新增一百亿斤的目标迈进是大有希望的!他们是那样的理性和从容,是那样的豪情和自信!我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为他们的智慧所打动。国务院在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深入地进行研究和论证后,专门召开常务会议进行审议,批复了吉林省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引起强烈反响。随即又有一些粮食大省陆续提出了“增粮工程”。这种为国家粮食安全担责分忧的精神,这种勇于为国家担当的粮食大省气概,是中华民族解决吃饭问题的力量和底气。在此基础上,国务院综合论证,制定出台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吉林粮食产量首次超过了700亿斤,全国粮食产量登上了12000亿斤的新台阶。
先祖留给我们的肥沃富饶的黑土地,是国家和人民的瑰宝。从小我就知道,松花江和辽河是关东大地的两条母亲河。正是这两条江河冲击、沉积了肥沃的黑土地,东北平原成了为国家贡献和提供商品粮最多的地区。世界三大黑土地,另两块在北美和乌克兰,都坐落在北纬40-60度之间。得天独厚的关东沃土资源,难能可续的松辽水利资源,特需天成的中华北方冷凉资源,为优质粮食、畜牧和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别具特色的基础依托。我深知家乡黑土地的重要与宝贵,我熟悉家乡黑土地的面貌与味道。家乡的黑土地还是那么黝黑与芳香吗?还是那样的丰厚与宽广吗?如今,有的地方很少使用有机肥、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有的地方高产作物和引进品种替代了当地优良的传统品种,有的地方把过去为了培肥地力、防止病虫害而实行不同作物轮作的方式丢掉了。每当想起黑土层由深到浅,土壤有机质由多到少,土壤耕层由“宣”到“僵”,农作物结构由多元到单调,我的心情便充满焦急与忧虑。我们要用炙热的情感珍惜黑土,要用顽强的毅力守护黑土,要用负责的担当传承黑土。它承载着亿万农民吃饱穿暖的世代憧憬与梦想,它寄托着世人对五谷丰登的永恒期盼与希望。
在这片黑土地上,我们要编织出丰富多彩的农耕图画,要有多元的农业种植结构,要生产更多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农业发展需要引进一些优良品种,但要保护和培育好我们自己优良的土著农作物。我喜欢玉米的金黄,也留恋高粱的火红;我喜欢稻谷的金色,也留恋红黏谷的赤橙;我喜欢引进香瓜品种的高产早熟,也留恋“白糖罐”、“顶心红”土著品种的清香甘甜。保护和培育自己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建设高技术水平的种子繁育体系,把我们自己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和特色品种的余香留给后人,是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农业这篇大文章,绝非肤浅,而是十分深奥,永远也做不完;中国特色的“三农”课题绝非简单,而是复杂艰难,需要不断破解;中国特色的“三农”工作绝非容易,而是极富挑战,需要勇于担当。
当我们回望家乡山水田林之美,品味故土物华天宝之荣,传播乡亲倾心奉献之爱,感悟乡邻热土亲缘之情的时候,我们也有深深的叹惜,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参透这个情字呢?现代生活中,不少传统已被颠覆,一些人的欲望淡化了情感,功利吞噬了情操,物化舍弃了情义,多变动摇了情理。但对于我这样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家乡总是那么善解人意,总是那么淡泊纯真,家乡父老浓浓的乡情、温馨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始终是深情的牵挂、无声的教诲和有力的鞭策。
最常念叨的地方往往就是最亲近的地方,最爱唠叨你的人往往就是最爱你的人,家乡和母亲就是如此。每当想起父老乡亲,每当想起自己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心中便充满希望和激情。家乡是根基,看见家乡就不会东张西望;家乡是力量,想起家乡就不会犹豫徘徊;家乡是港湾,忆起家乡就不会孤单寂寥。家乡的风光,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那片彩云;家乡的父老,是我心中永远不能割舍的牵挂;家乡的恩泽,是我心中永远不能淡漠的感怀;家乡的发展,是我心中永远不能满足的期待。此缘、此恋,将如影随行,终生相伴;此情、此意,已根生脑海,永驻心间。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