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我的家乡情结回良玉【2】

回良玉

2014年05月08日11:32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我的家乡情结回良玉

  我的老家在榆树县城。父亲当时是一个单位的职员,身体多病,月工资收入不到四十块钱,拉扯我们六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家里省吃俭用,还拿不起几个孩子上学的学费。为了生计,家里养了一头奶牛,平时主要靠母亲来料理,放学后我和姐姐牵到郊外放牧,同时割些青草野菜给牛当饲料。家里每天都得吃捞饭,以便留出米汤拿来喂牛。奶牛产的奶,家里人谁也不能喝,都要卖出去赚点钱贴补家里拮据的生活。当时送奶的任务就落在我这家里唯一男孩的身上。为了上学不迟到,早晨我要背上装着奶瓶的袋子,拎着书包,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在上学的路上送牛奶,放学后还要一家一家地把奶瓶取回来。回忆这段往事,虽然有些酸楚和惆怅,但更多的是甘甜和美好。其实,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或许都有类似的经历。父母对子女是慈爱的,也是严厉的。母亲对我更多一些温馨和疼爱,父亲则更多一些严厉和管束。那时候,父母对我们唠叨的话语很多很多,提出的要求也很多很多。现在追思起来,这些话语很平常,并没有名言警句,这些要求也很平实,没有要我们出人头地,可无不凝结着父母要求我们老实做人、苦学成人、为人处事要讲良心当好人的希望。谁要是骗人说谎话,谁要是在学习上马虎懈怠,父母知道了是不会饶恕的。可以说,在我的家乡,一代一代并没有高深玄妙和严格响亮的家训,但老人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耳濡目染地浸润着儿女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不断地传播和延续着良好的家风和社会风气;祖祖辈辈就是靠勤劳俭朴、厚德包容、实干直行的品行,涵养着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着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榆树县城,是我读小学和中学的地方。我在中小学阶段,父母给予的多是要求和愿望,而老师给予的多是知识和方向。家乡的冬季是很难熬的,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母校校舍简陋,教室四处透风,每到隆冬季节,室内外几乎一个温度。坐在冰冷的教室里,手脚冻得红肿,像猫咬似的疼痒。为了冬季取暖,每到秋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田野里去拾柴、拔豆根,准备冬天生火炉取暖用的燃料。有的老师还把自家的柴禾拿来给班级生炉取暖。回想当年小学的冬天,尽管教室是寒冷的,但是师德师爱却格外温暖,像一缕缕春日的阳光,照在孩子们的身上。我读初中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饭,学校下午就放学,老师带领我们到农田里捡玉米棒、谷穗和豆荚用来充饥。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学校就积极帮助想办法。有的学生辍学了,老师就登门找回来。学校经费紧张,老师就自制格尺、三角板等教具。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子女多、生活困难,父亲执意让我报考中专,以便能早工作早挣钱贴补家用。几年的吉林农校学习,老师的精心授业和培养,不仅给予了我参加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而且使我开始了解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贫困落后的现实,开始认识社会和人生的真谛,开始知晓国以民为本和民以食为天的大道。老师的教诲和关爱,不时激起我对他们的深情追思。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他们和蔼可亲的面庞和笑容,记得他们讲课时的情景和语调,记得他们辛劳的背影和足迹。人老了,才会深切地感到,老师给予了我们无价的师德和师爱,给予了我们通往知识殿堂的基础和桥梁,给予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好奇和兴趣,给予了我们美好人生的憧憬和向往。

  父老乡亲的重情讲义让我时常感念。在家乡农村,如果谁家盖房子,全屯子人都来帮工,干几天也不要一分工钱。过大年时,家家都蒸粘豆包。一家一天蒸几大锅,然后放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室外“天然冰箱”冷冻储藏,以备正月里吃起来方便。蒸粘豆包费时费工,乡里乡亲就你帮我、我帮你,许多人围坐在一张大桌子周围,一边唠家常一边包豆包。谁家要是有了大事小情,乡亲们就主动上门相帮相助。我记得,在于家公社和榆树县工作时,妻子生两个孩子我都没在家,是邻里帮忙找医生来家里接生,还煮了小米粥和鸡蛋补养身体,悉心照料。我回家前,连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知道。回家后,望着平安的母子,望着守候在身边的乡亲,我的心里踏实、温暖而又感动。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潘旭海)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