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紧邻内蒙古自治区的吉林省白城地区工作。白城当时是全省面积最大而又最困难的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差,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居民收入水平很低。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走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这是当时吉林西部恶劣生产条件的真实写照。全省贫困县乡主要在西部,扶贫重点是白城。我在国务院工作期间曾回过白城,记得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夏日,早晨六点多钟,火车驶入白城地区。我从车窗透过轻淡的晨雾,眼望掠过的片片碧绿农田和条条整齐林带,心中感到由衷的兴奋。我工作过的地方变了,变得这样碧绿和美丽。近些年,为了有效遏制沙化、碱化、荒漠化扩大的趋势,省里和白城市制定了禁牧、育草、植树等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治理“三化”的积极探索,全省及白城市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引嫩入白”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近五年水利投资比此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投资总和还多;农机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再也看不到人喊马叫的传统耕种画面,取而代之的是马达轰鸣的机械作业场景;防风治沙、植树造林、中低产田改造结出新硕果,一片片昔日荒芜的土地,如今已是林成网、渠相连、田成方的高标准良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单产水平成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由粮食而延伸出的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也迅速发展,形成体系。
吉林的干部有着“重农抓粮”的传统,他们站在黑土地,胸怀国家,想着责任,说起种地头头是道,如数家珍,许多人自己就种过地、会种地。为国家增粮、农民增收、地方发展,一定要把农业抓住、把地种好,可以说这在家乡已是一种“干部文化”。省里始终把农业摆在首位,坚持发展粮食生产不动摇,一届接着一届干,后任甘于为前任传好接力棒,前任乐于为后任做好嫁衣裳,体现着粮食大省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勇于担当。
家乡肥美芳香的黑土地,绝不是只生产粮食,吉林也绝不只是农业大省、林业大省、畜牧业大省。我的家乡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等多领域也很有特色并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屹立在长春的一汽,就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长子。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个关于汽车的记忆至今难以忘却。五六十年代,在乡村乃至县城都很少能见到汽车,偶尔有一辆军绿色卡车从身边驶过,就吸引孩子们撵出多远,直到它拖着一团尘土消失在视野尽头,车上清晰刻着“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这是我对一汽最早的印记。自建厂至今,一汽已生产出2000多万辆汽车,“一汽人”为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红旗牌轿车已走过56个春秋,在市场竞争中挺起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脊梁。还有家乡的“长春客车”,研发和生产了世界一流的动车,驰骋在大江南北的铁路线上。长春电影制片厂,也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在中国电影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
家乡物华天宝,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的集中产区,人参之乡、皇家鹿苑、打牲乌拉久负盛名。地下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油页岩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金、镍、锰、钼等稀有金属储量也很可观。家乡丰富的物产资源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兴产业充满生机活力,与传统优势产业交相辉映,汽车等行走机械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以及光电子产业、中医药产业等正迅速发展,昭示着再创辉煌的美好前景。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