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的另一个城市:你是“饿晕派”吗?【3】--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地下的另一个城市:你是“饿晕派”吗?【3】

2013年04月16日09: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拥挤中也有艺术

  不过即使手机有信号,在地铁上读书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在中国人均年阅读量不到5本的现在。有网友微博说:“地铁,已经取代书房、沙发、床上、厕所,成为我读书效率最高的地方。哪怕只有15分钟车程,哪怕拿本晦涩的经济类书,我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最近,安庆华在豆瓣网上发起了一个名为“建筑一座地下流动儿童图书馆”的公益活动,每周二、四下午,志愿者们都会穿着长颈鹿的卡通服装,在北京地铁4号线上为小朋友们读书讲故事。有的家长很赞赏,可也有一些家长拒绝他们的服务。安庆华说:“一般拒绝的人是怕我们卖书,所以我们会事先声明只读书不卖书,但还是有家长不相信。所以当我们读完离开而且真的没有卖书时,我感觉他们的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

  “地铁是一个密闭空间,我们给一个孩子读书,整个车厢都可以听到。”安庆华觉得,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它的硬件和软件会对整个城市里的人的生活带来影响。“4号线地铁员工的制服很漂亮,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不重要,可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每一站的站台和通道装修都很有特色,这就是生活教育。”

  采访中很多人提到4号线,这条线路除了每个地铁站根据地面特征有相应的装饰,比如圆明园站有西洋楼残垣断壁的浮雕,动物园站画满了动物壁画,还开辟了“4号线美术馆”,在固定的两列列车车厢内悬挂艺术品的复制品。

  焦瑞青说:“在拥挤烦躁的状态下,我可能也没心思仔细看地铁里的艺术品,但会觉得眼前很干净、内心也有些安宁。地铁是公共空间,能不能也把它变成公共文化空间?”

  当西单地下通道的女孩因为翻唱《天使的翅膀》一举成名、登上春晚舞台后,地铁上的流浪艺人似乎更有热情了。吉他弹唱、乐队组合,各种音乐形式都有,水平不错,也并不主动向乘客要钱,只在已经分不清原来颜色的旧挎包背带上,别一张5元或者10元纸币,说明他们所接受的最低小费额度。

  国外地铁艺人的花样似乎更多一些。张岩在纽约地铁上遇到过“4个黑人哥们儿,拿着鼓、贝斯和吉他,围了一个圈在车上现场演奏摇滚”;还在时报广场站见到一个中国人,深情地拉着二胡名曲 《二泉映月》。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地铁站里不仅有唱歌跳舞耍杂技的,甚至还有人演一整天的莎士比亚戏剧。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