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2015專題】紀念中國人民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人民網>>時政>>正文

乳育太行 烽火情深(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本報記者 王比學 劉鑫炎 張 璁

2015年06月23日08: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乳育太行 烽火情深(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圖為奶娘范籽籽(左三)。

  人民視覺(資料圖片)

  (一)

  桃花來你就紅(口來),

  杏花來你就香,

  望見太行就想起娘。

  爹媽上前線打鬼子呀,

  我的奶娘,我的奶娘,

  您就是遮風擋雨的牆。

  ……

  這是山西省左權縣歌頌太行奶娘的一首歌。

  走進巍巍太行之前,就聽人簡要地介紹過這個群體:這是一群母親,一輩子沒有走出過生養她們的太行山,而抗戰期間在八路軍總部等機關遷至該地之后,她們不顧危險自願為前線將士哺育其年幼的子女,她們被人喚作“太行奶娘”。

  幾十年時光荏苒,當人們再次想起這個英雄群體的時候,她們中大多數已經不在人世,還健在的親歷者們都已屆90歲高齡,加之保留下來的歷史資料殘缺不全,尋訪和還原這段歷史的任務迫在眉睫。

  (二)

  6月10日,記者從山西太原驅車2個多小時來到太行奶娘的故鄉——左權縣。93歲的奶娘張招弟住在通往縣城的路邊。隻見她在兩個子女的攙扶下,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走到門庭准備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歲月的滄桑鐫刻在老人的面龐上,老人的耳朵也聽不太清了,但這天她特意穿上了嶄新的碎花襯衫,向我們講述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裡她和她的奶孩們的故事……

  張招弟的娘家在縣城西邊的井溝村,她17歲就嫁到了紅土垴村。在日軍的幾次大“掃蕩”中,她的丈夫被無辜槍殺,房屋被燒毀,牲口、衣物、糧食和鍋灶全被搶光。張招弟改嫁之后,在左權縣革命政府的幫助下,落腳到七裡店村,其間生育了幾個子女。

  當時太行二分區司令部就駐在附近的馬廄村,司令部一個首長的妻子在馬廄村剛生下一個女嬰,但在戰爭年代隨時待命、四處轉移的條件下根本無法哺育孩子,隻能將這個女嬰送給老鄉喂養。村干部通過多方打聽,得知七裡店村一位年輕媳婦張招弟的一個出生不到7天的男孩剛剛夭折,她的奶水正旺,並聽說張招弟夫婦也是周圍七裡八村有名的善良人,小女孩交給她來撫養最合適不過了。一天夜裡,部隊在村民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找到了她。從此張招弟把這個出生不到半個月的小女孩接過來,用她甘甜的乳汁,喂養著一個抗日將士的后代。

  那些年,太行山區軍民的生活還十分艱苦,部隊干部在老鄉家奶孩子隻能每個月給奶娘家裡三斗小米,奶過半年才給一塊土布被子。張招弟自從奶上這個小女孩后,就一直把她當成親閨女一樣撫養。

  可就在奶閨女快到3歲的時候,因為部隊要南下,這位首長的警衛員准備把奶閨女接走。奶閨女在離開奶娘家的那天,母女倆哭成一團,奶閨女揪著奶娘張招弟的衣襟不肯放手。因為家裡沒有什麼好東西給她,張招弟隻好把奶閨女的被子和所有的小衣裳用一個蘭花頭巾包好,交給了警衛員……奶閨女走后,張招弟總是感覺心裡空蕩蕩的,好像丟了什麼東西似的,坐立不安,晚上做夢也在念叨奶閨女的名字。

  (三)

  告別張招弟老人,我們與提供奶娘線索的左權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秘書長宋保明聊起了更多關於這個群體的故事。

  幾年前,宋保明和一些老干部就不斷為太行奶娘奔走,通過動員當地力量走訪當事人、整理現存資料,挖掘和搶救有關太行奶娘的最后記憶。

  對於太行山裡到底有多少奶娘,宋保明告訴我們,由於年代久遠,這已經成了一個無法考証的數據,但在其兩年多的基層走訪中,幾乎各村各鎮都有關於這個群體的故事流傳,因此他相信,這個英雄群體即使不能說成千上萬,但要說成百上千也絲毫沒有夸張。

  抗戰中名垂青史的左權縣,原名遼縣,地處太行山主峰西側,據險扼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師司令部、野戰政治部等150多個黨政軍學商機關進駐此地。這裡成為整個華北抗戰的指揮中心,吸引了大量熱血青年從全國各地匯聚於此投身抗日,而他們的子女在炮火連天中也隻能寄養在當地老百姓家中。

  在敵我犬牙交錯、隨時面臨日軍“三光”政策掃蕩的環境中,哺育八路軍的后代實際上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記者在事后整理的史料中,讀到了一則關於曾哺育過劉伯承女兒劉解先的奶娘王改雲的故事。

  1942年5月,面對日軍對太行區進行的又一次大掃蕩,八路軍隻能策略性地轉移和反擊。當時,無數村庄被夷為平地,尸橫遍野,老百姓三天兩頭被日軍逼得逃到山上躲藏避難。正奶著劉解先的王改雲也帶著一家老小跟隨逃難的人流到村東的山洞裡躲藏。忽然,從村裡傳來密集的槍聲,不久就看見日軍爬上了山峰。不多時,又一陣槍聲傳來,遠處山坡上來不及躲的百姓被當場射殺,王改雲懷裡的小解先此時也被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王改雲一邊捂緊孩子的嘴,一邊拼命哄了起來,可她急得滿頭大汗還是哄不住小解先。“聽說這孩子是抱養的,是不是八路軍的?如果真是,那咱們這洞裡誰也活不了命。”人群中有人牢騷道。王改雲面對朝夕相處的鄉親,怎麼也舍不得小解先,隻好重新走出山洞。子彈嗖嗖在她身邊穿過,王改雲一邊跑一邊把乳頭塞進小解先的嘴裡,小解先漸漸平息了哭聲。王改雲不顧被荊棘在手臂、腿上劃破的一道道血口子,拼命奔向一處藏身地,日本兵最終沒有搜到她們藏身的地方。

  這只是記者看到的大量類似記載中的一例。在這些資料中,許多當事人或他們的后代都談到了當年太行奶娘們有的把乳頭從自己親骨肉嘴裡拔出來,送到八路軍后代嘴裡﹔有的在1942年到1943年顆粒無收的大災荒中寧願讓自己孩子餓著,也把僅有的玉米糊糊喂給八路軍的后代吃。

  宋保明說,左權老區這些淳朴、善良的農家婦女把八路軍后代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命還要珍貴,她們情願付出一切甚至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都要全身心地保護八路軍后代。在那個特殊的抗戰年代,太行奶娘們想的是八路軍是替老百姓抗日打鬼子的,把八路軍的兒女哺育好就是她們能夠為抗日做的貢獻。

  事實上,抗戰時期太行山區的婦女都把為八路軍奶孩子看成一件理所應當的平常小事,從未想過從中謀取什麼利益,甚至在全國解放之后也沒有人把它當回事,以至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太行奶娘作為一個英雄群體的形象還鮮為人知。

(責編:曾偉、盛卉)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