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細雨把柏林洗得格外清新。東郊的卡爾斯霍爾斯特,一輛蘇式T34坦克雄踞在大理石台基上,車身前仰,炮筒指天。旁邊一座兩層樓房,外牆覆以灰色的混凝土。70年前,納粹德國就在這裡簽下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反法西斯戰爭結束。
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7日,德陸軍總參謀長約德爾上將前往法國蘭斯的盟軍最高指揮部,代表希特勒的繼任者鄧尼茲簽署了一份無條件投降書。但這份投降書存在兩個缺陷:一是簽署地不在納粹老巢柏林﹔二是約德爾並非軍隊指揮官,法理上不能代表軍方投降。在斯大林要求和英國代表支持下,各方決定在卡爾斯霍爾斯特的蘇軍指揮部重新舉行儀式,德國派出陸軍元帥凱特爾為首的軍事代表團,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簽字程序從5月8日延續到9日凌晨。中央大廳保持著當年的原貌。牆上插著蘇、美、英、法四國國旗,正前方一溜長條桌,桌上擺放著盟國國旗、麥克風和玻璃水瓶。當年蘇聯代表朱可夫元帥、英國代表阿瑟·泰德空軍元帥、美國代表戰略空軍司令卡爾·斯帕茲和法國代表法第一集團軍司令塔西尼就坐在桌后,“監視”納粹德國代表在桌角簽下無條件投降書。對面一塊大屏幕上,循環播放著當時的場景:朱可夫元帥宣布簽字儀式開始。德國代表被傳進會場。凱特爾昂首步入,環顧四周,並擺動了一下手杖以示行禮,絲毫看不出戰敗的沮喪。隻有在他簽字的時候,才能注意到他喉結上下滑動,似乎在吞咽口水。當他簽完字站起身時,由於動作倉促,單眼鏡掉了下來,挂在鏡繩上。納粹德國代表退場后,反法西斯盟國代表依次簽字,握手相慶。
這棟樓房原為德軍事院校大樓,二戰后成為駐東德的蘇軍總部。兩德統一后,德國和俄羅斯一致同意建立一座德俄博物館,以蘇德戰爭為主題,讓后人永久記住曾在這裡發生的歷史。兩個昔日仇敵,如今卻聯手維護一座講述戰爭歷史的博物館,這個過程艱難嗎?德俄博物館副館長瑪戈·布蘭克對本報記者表示,在組建博物館之前,德國、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政府代表和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認真討論了博物館的宗旨和展覽內容。博物館不是簡單從戰勝國或戰敗國的角度來看待這場戰爭,而是透視戰爭給士兵和民眾帶來的巨大犧牲和痛苦。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納粹德國為發動這場非正義的戰爭進行了精心謀劃,並在佔領區無情屠殺、實施種族滅絕政策。為了贏得反法西斯戰爭,2700萬蘇聯軍民獻出了生命。
布蘭克說,有時候一些來參觀的中學生會好奇地問:為什麼博物館外有那麼多的蘇聯坦克和大炮?解答他們的疑問正是博物館的初衷——通過展覽告訴德國年輕一代,今天德國走的道路是怎樣形成的,和平來之不易,必須正視歷史、珍惜現在。
(本報柏林6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