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俄羅斯報》發表署名文章,特別提到中國人民和俄羅斯人民在反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的戰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並肩戰斗,用鮮血和生命凝成了戰斗友誼。請您跟隨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一起,重溫習主席在文章中提到的兩國相互支持的故事。
毛岸英——開國領袖之子從蘇聯打到柏林
世人都知道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英勇作戰、壯烈犧牲,卻不甚了解他馳騁歐洲戰場、與德國法西斯軍隊浴血奮戰的英雄歲月。
1936年,中共地下組織安排毛岸英去蘇聯學習。翌年,毛岸英進入蘇聯國際兒童院,不久后擔任少先隊大隊長,1939年加入共青團並擔任支部書記。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毛岸英先后進入蘇雅士官學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寧軍政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軍校畢業后,毛岸英被授予中尉軍銜,任蘇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坦克連指導員,參加戰略反攻,長驅數千裡,冒著槍林彈雨,馳騁於歐洲戰場,戰斗在易北河畔,直至攻克柏林。
據說,1942年,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就收到了毛岸英請纓殺敵的信。在蘇聯衛國戰爭勝利之后,斯大林接見毛岸英,並贈給他一把手槍,作為紀念。
胡濟邦——衛國戰爭中的綻放玫瑰
說起胡濟邦,她可是筆者的前輩,曾在我現在工作的人民日報國際部任記者、評論員。
生於1911年的浙江永康姑娘胡濟邦,被譽為“外交奇女”。作為蘇德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她全程經歷衛國戰爭,冒著炮火報道了蘇聯人民的堅貞不屈、法西斯軍隊的殘暴、俄羅斯軍民勝利的喜悅,鼓舞了中俄兩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1936年初,胡濟邦在上海乘一艘蘇聯破冰船,到達海參崴,穿過西伯利亞,抵達莫斯科,擔任當時的中國駐蘇大使館新聞專員,兼《中蘇文化》雜志駐蘇記者。此后13年間,胡濟邦書寫了自己一生中最燦爛的篇章。
從1941年到1946年,胡濟邦發表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戰地報道,實地拍攝了大量珍貴照片。皮衣皮帽的胡濟邦駕駛著軍用吉普車,奔馳在茫茫雪原,是她在戰爭期間的標志性鏡頭。
胡濟邦於1956年到人民日報國際部,常駐波蘭、匈牙利等國,深入一線採訪,發回大量通訊,如《歷史的轉折》《患難之交》等。回國后,胡濟邦任人民日報國際部評論員。1995年2月,胡濟邦因病在上海逝世。有人評曰:生如夏花絢爛,去如秋葉靜美。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蘇聯飛行員
1938年,蘇聯空軍志願隊來到中國,和中國人民一道抗擊日本法西斯。在戰斗中,包括重轟炸機飛行大隊隊長格裡戈裡·庫裡申科在內的許多志願隊員獻出了生命。
1939年夏天,庫裡申科一邊幫助中國訓練飛行員,一邊打擊日本侵略者。同年10月14日,庫裡申科率領他的大隊,轟炸日軍盤踞的軍事據點武漢。在激烈的空戰中,庫裡申科擊落日機6架,可謂戰果輝煌。但他駕駛的領航機也被損壞。他駕機沖出包圍,當飛臨萬縣上空時,機身失去平衡。庫裡申科為了保全這架經過修理還能作戰的飛機,冒著極大的危險,把飛機降落到城東面十多裡處的江面上。機上其他人員都奮身跳水、游到岸上,但幾個月來晝夜操勞、又在空戰中過度疲憊的庫裡申科再也無力游上岸來,就這樣為中國人民貢獻了他的寶貴生命。
庫裡申科曾經說過:“說實話,我像體驗著祖國的災難一樣,體驗著中國人民正在遭受的災難,每當我看到被日本飛機炸毀的建筑物和逃難的人群就難過,我們一定要敵人付出加倍的代價。”
橫掃日本關東軍的蘇聯官兵
抗日戰爭末期,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大大加速了中國抗戰勝利的進程。
瓦西裡·伊萬諾夫是前蘇聯紅軍老戰士,曾任俄中友協第一副主席、俄羅斯老戰士委員會中國組負責人。1945年8月,他隨部隊從蘇德戰場轉戰到中國東北。當年24歲的這位年輕人是大尉軍銜,更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老戰士。他回憶,當時部隊已在黑龍江一帶部署好了,他屬遠東第二方面軍15軍361步兵師。在進入中國境內的戰斗中,他們深夜強渡黑龍江,沒有遇到任何阻擊,天蒙蒙亮時就順利到達同江。那裡的日本守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戰斗仍然非常激烈。瓦西裡痛心於親手掩埋陣亡戰友,據了解,當年在中國戰場犧牲的蘇軍官兵,有好幾千人就安葬在犧牲的地方。(完)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