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艾格尼絲·史沫特萊來到山西盂縣八路軍總部,八路軍的作戰英勇與艱苦朴素深深感染了這位美國作家。1937年12月,史沫特萊啟程返回武漢。她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支持下,發起組織了西北游擊隊后援會,得到了漢口外籍傳教士的響應。
1938年2月初,漢口聖公會的美國主教魯茨讓自己的女兒弗朗西斯·魯茨組織了一個包括聖公會執事朱迪·克拉克、傳教士約翰·福斯特與查爾斯·希金斯以及瑞士女作家伊洛娜·拉爾夫·休斯在內的國際慰勞團,啟程趕赴華北。國際慰勞團在八路軍總部受到了隆重的歡迎。
國際慰勞團只是眾多國際友人支援八路軍抗戰的一個縮影。
全國性抗戰爆發后,眾多國際友人先后訪問敵后抗日根據地,如實地報道了八路軍的抗戰功績。其中,德國戰地記者漢斯?希伯更是在1941年底第115師的反“掃蕩”作戰中,血洒沂蒙山區,犧牲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
美國醫學博士喬治·海德姆,1936年來到陝北蘇區,成為首批進入抗日根據地的外國醫生。他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馬海德。馬海德巡視了陝北各個醫療單位,提出了改善根據地醫療事業的建議,受到陝北軍民的熱烈歡迎。馬海德還參與籌建陝甘寧邊區醫院,並幫助新華社建立了英語對外廣播。
作為中國和加拿大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在中國家喻戶曉﹔印度醫療專家柯棣華倒在中國抗日前線,永遠留在了中國大地﹔英國學者林邁可被聘為八路軍通訊部技術顧問及新華社英文部顧問,在延安建立了第一座國際電台,訊號可以到達美國舊金山及南印度洋。朝鮮作曲家鄭律成在延安與公木合作創作了《八路軍大合唱》,這部歌曲中的《八路軍進行曲》后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國際友人積極參與了八路軍與敵后軍民的各項事業,為中國的抗戰事業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