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杰出的國際友人林邁可先生紀念會”在京舉行,由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北京市對外友好協會等共同舉辦。包括林邁可的兒子詹姆斯·林賽(James Lindsay)、外孫女蘇珊·勞倫斯(Susan V. Lawrence)等在內的近百位中外人士,勉懷可敬的國際友人,追思林邁可夫婦70多年前在中國的抗戰故事。圖為紀念會現場播放林邁可等國際友人在抗日時期舊照。
20日,“杰出的國際友人林邁可先生紀念會”在京舉行,由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北京市對外友好協會等共同舉辦。包括林邁可的兒子詹姆斯·林賽(James Lindsay)、外孫女蘇珊·勞倫斯(Susan V. Lawrence)等在內的近百位中外人士,勉懷可敬的國際友人,追思林邁可夫婦70多年前在中國的抗戰故事。圖為紀念會現場。
中新網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曾鼐)一個英國貴族、一段跨國婚戀、一場電波情緣……近百位中外人士近日聚集北京,追思林邁可夫婦在中國的8年抗日故事,講述他們與延安廣播的不解之緣。
9月3日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8年的全民族抗戰,摒棄了黨派之爭,得到眾多國際友人的支持。近日“杰出的國際友人林邁可先生紀念會”在京舉行,由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北京市對外友好協會等共同舉辦。包括林邁可的兒子詹姆斯·林賽(James Lindsay)、外孫女蘇珊·勞倫斯(Susan V. Lawrence)等在內的近百位中外人士,勉懷可敬的國際友人林邁可夫婦。
與白求恩同船抵達中國
“姥爺說,他是以二戰同盟國國民的身份,與中國人民共同戰斗。反對邪惡的日本軍國主義是一份責任”,林邁可的外孫女蘇珊·勞倫斯在20日的論壇上,用流利的中文回憶起姥爺的故事。
成長在英國勛爵家庭的林邁可,畢業於牛津大學。1937年受燕京大學(現北京大學)之聘赴北京教書,與白求恩大夫同船來到中國。當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全民族抗戰正式打響。林邁可和許多當時在中國工作的外國朋友一樣,對日本的侵略行徑義憤填膺,他利用自己的英國公民身份,秘密為中國軍隊採購藥品、手術器材、技術書籍等重要物資。
但“國際身份”的庇護很快就失效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憲兵沖進燕京大學,開始逮捕包括林邁可在內的一切反日的中外人士。幸運地從德國友人口中提前獲悉消息的林邁可攜妻子,在日軍抓捕前10分鐘,開著校長司徒雷登的汽車成功逃出燕園,奔赴北京西山,投奔了同樣秘密幫助中國共產黨抗日的法國醫生貝熙業。隨后,林邁可一家,碾轉抵達晉察冀邊區和延安,奮不顧身地同中國軍民一起投入了抗日戰爭。
英國貴族和“延安聲音”
戰爭時期,廣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既可以贏得國際支持,也可以揭露侵略者的罪惡,是開展心理戰的有力武器。1940年12月,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開始播音,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廣播電台,但受技術等限制,新聞一直無法傳往境外。
本職為經濟學家的林邁可,喜愛物理學,尤其痴迷於無線電。1942年,他在晉察冀邊區受聘為無線電技術指導顧問。蘇珊在20日的研討會上,公布了一封林邁可在1943年5月寫給英國姐姐的信,“我們的無線電設備的確比日本兵的好許多,日本的零件大部分還不錯,但他們的電子管不行,設計也不行,效率很低,傳播距離短,得將繳獲的日軍設備重新改裝,才能有效使用。”分解繳獲的日本無線電設備,成為林邁可的工作重點。經不斷研究,他和中國同事一起成功地將舊電子零件改裝成無線電收發報機。
1944年,林邁可和妻子李效黎帶著剛1歲半的幼女,冒著槍林彈雨抵達延安,建議設立發射台和定向天線,以便讓無線電信號發射到美國。但天線的設計和位置並非易事。林邁可根據弗雷德裡克·特爾曼的經典著作《無線電工程》中的公式,設計出V形或菱形天線,靠著一本《球面三角》和一隻經緯儀,最終成功地在延安的土地上樹立了天線,並幫助組建了一台一千瓦的發射機。
1944年8月15日,延安的英文廣播開始面向世界“發出聲音”,林邁可親自參與了英文新聞稿的編輯工作。同年9月1日正式定時廣播。1944年8月29日,設在舊金山的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外國廣播情報局”的職員首次收到了來自延安的新聞播報。據記載,播發每日兩次,是通過手工用英文莫爾斯碼播發的,每分鐘18個詞。
“抗日戰爭時期,林邁可和很多國際友人真誠地幫助過中國,為中國的抗日勝利做出了獨特和寶貴的貢獻”,國際友人研究會會長馬燦榮說。
女大學生嫁給洋教授
“如果沒有我的中國母親,父親的工作是無法進行的”,林邁可的兒子詹姆斯(James)說。林邁可的妻子李效黎出生在山西的一個地主家庭。從小性格倔強的李效黎,拒絕纏足,上高中時便作為學生代表參加抗日活動,后在“極為開明”的父親的幫助下,到北京完成高中學業,於1937年進入燕京大學就讀,並成為林邁可的學生。
在燕京大學任教的林邁可,1937年起秘密為共產黨購買藥品等物資,急需將英文的藥品名、說明書等翻譯為中文。於是,林邁可找到李效黎幫忙。“作為中國人參加抗日活動,對母親來說更是一種冒險”,詹姆斯說。
1941年,林邁可和李效黎喜結連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共同逃到晉察冀和延安,傳頌為一段跨國夫婦同抗日寇的佳話。詹姆斯說:當林邁可幫助八路軍設計野戰無線電通訊設備時,李效黎一邊幫助翻譯,一邊在八路軍中教英文,為美國軍事觀察組人員做翻譯,並教授他們中文。
跨國伉儷難解中國情
1945年底抗戰勝利后,林邁可和李效黎離開中國返回英國,但他們與中國的聯系並未中斷。
1947年,李效黎寫了一本英文書“Bold Plum”,中文版書名為《再見,延安》。“她說,用英文寫這本書,是想讓全世界了解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經受的苦難,以及他們在非常有限的條件下,如何勇敢地開展抗日斗爭”,詹姆斯回憶道。隨后,夫婦二人又相繼出版了多部書籍,記錄中國的抗日故事。
新華社高級編輯劉光牛說,1945年,林邁可離開中國前,特意將他在8年內的所有關於廣播的資料和建議都留給了新華社,至今很多依然保存在檔案館中﹔重返英國后,林邁可一直持續關注中國的國際傳播事業,多次致信新華社,為英文稿件的翻譯等提出建議,並在新中國成立后多次重訪中國,直到1994年去世。
詹姆斯說,父親后來成為了英國上院議員,但無論討論什麼問題,他總是談到中國,“從小就經常聽他們講中國的故事,父母的一生,都在為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而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