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正文

鄧華:沙峪戰斗震動懷柔

2015年05月11日08:36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鄧華:沙峪戰斗震動懷柔

  1938年春,八路軍鄧華支隊攻入香山碧雲寺的情形。

  鄧華

  沙峪戰斗是繼平型關大捷后,八路軍又一次痛擊坂垣師團,從而使八路軍聲名遠揚、士氣大振。沙峪戰斗打響了懷柔抗日第一槍,使處在日本侵略者黑暗統治中的懷柔人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抗日斗爭如星星之火在懷河兩岸、長城內外到處燃燒,終成燎原之勢。這場關鍵戰斗中,鄧華領導的支隊功不可沒。

  建根據地 鄧宋會師

  1937年8月,在陝西洛川召開的中共中央擴大會議明確提出要在冀察邊境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1938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以霧靈山為中心,建立冀熱遼根據地。1938年2月下旬, 以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3大隊為主,組成鄧華支隊,亦稱冀東支隊。支隊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就是鄧華。

  1938年3月初,鄧華支隊自淶源出發,出紫荊關沿長城東北行進,經淶水的板城、涿縣的野三坡進入齋堂川,司令部設在西齋堂村中的聶家大院。鄧華支隊協助地方在東齋堂建立了宛平縣抗日民主政府,后又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平西地方工作委員會。鄧華支隊便以齋堂川為基地向周圍地區發展,平西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1938年4月20日,正在晉西北與日軍作戰的宋時輪支隊接到電令,從雁北出發,經張家口向冀東進軍。5月25日,到達平西,與鄧華支隊會合。鄧、宋兩支隊會師后,根據5月17日八路軍總部的電令,鄧華支隊改為11支隊,宋時輪支隊改稱12支隊,兩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委兼縱隊黨委書記,李鐘奇任參謀長,伍晉南任政治部主任。

  挺進冀東 直攻延慶

  1938年5月31日,四縱指戰員5000余人,浩浩蕩蕩,由齋堂出發,分南北兩路,經平北向冀東挺進。6月的平北地區,已是夏收季節,往年這時,農民們收麥打場,喜氣洋洋,從清晨忙到日落。而當時,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蹂躪下,人人惶恐不安。四縱隊決定,11支隊由八達嶺至康庄之間過平綏路經延慶向東為北路,12支隊由居庸關、南口之間過平綏路經昌平向東為南路。

  11支隊下轄31、32、33三個大隊。在鄧華率領下,31大隊一營強行越過平綏路,直攻延慶,掩護主力部隊通過平綏路。戰斗打響后,日偽軍不知所措,暈頭轉向,慌忙退至鼓樓死守。戰斗打得很激烈,擊斃日軍十幾人,完成任務后撤出戰斗,東進攻克永寧。主力部隊在康庄過路時,消滅了駐守之敵,襲擊了發電廠。東進部隊很快又打下四海, 殺日軍十余人, 繳獲一批槍支彈藥。初戰的勝利,使八路軍行軍主動,想打就打,想走就走, 戰士們士氣高昂。當地群眾歡欣鼓舞,送茶送水,籌集軍糧,支援八路軍。鄧華支隊路過永寧時,天色已晚,他們模范地遵守紀律,不驚動百姓, 露宿街頭。次日清晨,戰士們又打好背包,潑水掃街,清理垃圾。許多人見到這種情景,都說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軍隊。

  巧設埋伏 痛擊日軍

  6月10日當夜,鄧、宋兩支隊在鐵礦峪、洞台、興隆城、南冶、 沙峪一帶會合。6月11日凌晨,鄧華支隊在沙峪村首先拿下偽警察所,接著八路軍偵察員捉到了三個漢奸特務,經過審訊,得知日軍坂垣師團的一個中隊,正朝著著沙峪方向行進,企圖支援四海守敵。

  為了策應冀東大暴動,八路軍總部曾指示四縱在東進路上,盡可能避免與敵人正面接觸。然而,這次日軍迎頭而來,四縱東進受阻。不消滅這股敵人,八路軍不可能順利通過懷柔地區。鄧華聽到這個消息后,果斷地說:“這股敵人可能是來增援四海之敵,對我軍的行蹤還不了解,我們可以在這裡等他來,打一個伏擊。”經過商議,決定利用地形痛擊敵人。

  沙峪村東,有一條通向懷柔縣城的必經之路﹔路兩旁是一米多高的土坡,坡北是土山,坡南是懷沙河﹔河南是高山。伏擊侵略者的戰場就選在沙峪村的東山嘴。縱隊參謀長李鐘奇周密地部署了兵力,鄧支隊31大隊一營埋伏在河套南山,二營埋伏在河套北山,在日軍前進方向的正面部署重機槍一個連的兵力。戰斗打響后, 34大隊也趕到沙峪投入戰斗。

  上午11時,在遠處河邊的小路上,一隊日軍由東向西疾速而來。河邊小路越來越窄,日軍不得不變成一路縱隊,中隊指揮官走在隊伍之前。當日軍完全進入八路軍埋伏圈時,指揮員一聲令下,隱蔽在山上的八路軍戰士立刻向敵人猛烈開火,機槍、步槍、手榴彈霎時間響成一片。日軍官兵還沒來得及摘下槍,有的就被擊斃,有的被炸傷, 走在前邊的指揮官也一命嗚呼了。在一陣慌亂之后,日軍開始還擊。這時埋伏在兩側山上的八路軍戰士,在機槍的掩護下向敵人沖殺過去。戰斗最激烈時,展開了肉搏戰,敵我雙方傷亡都比較大。八路軍戰士懷著對國家民族滿腔的愛和對敵人刻骨的恨,打得非常英勇頑強。有的戰士咬掉了敵人的耳朵,有的戰士用手摳掉了敵人的眼珠, 有的用石塊砸爛了敵人的腦袋,有的直到犧牲時雙手還緊緊掐著敵人的喉嚨。在沙峪河套邊、山坡上、谷地裡,敵人丟盔棄甲,尸橫遍地。

  下午4點多鐘,戰斗終於結束了。這次伏擊戰,全殲坂垣師團一個中隊120余人,繳獲步槍80多支,輕機槍3挺,擲彈筒3個。八路軍也付出了較大代價,傷亡200余人,縱隊參謀長李鐘奇負重傷,黨總支書記鄭良武等70多人英勇犧牲。沙峪戰斗的勝利,保証了四縱主力順利通過懷柔地區到達冀東。

  □史實尋蹤

  聶家大院——八路軍鄧華司令部舊址,位於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西齋堂村。聶家大院為清代民間建筑,坐北朝南,呈長方形,長約40米,寬約20米。1938年9月,日軍佔領齋堂川,司令部所在地聶家大院被燒毀。現原建筑僅存門樓,其余為后來改建。

  ■人物小傳

  鄧華(1910-1980),原名多華,字實秋,湖南郴州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1、紅2師政治委員,八路軍第115師685團政治處主任,遼西(后改遼吉)軍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15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司令員,兼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9年因受彭德懷錯案株連,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77年8月,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十二屆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980年7月3日在上海病逝。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

(責編:張迎雪(實習生)、盛卉)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