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戶種糧補貼160元,實際到手隻10元”
為穩定糧食生產,降低成本上漲對大戶種糧造成的不利影響,重慶規定種糧面積在50畝至100畝的大戶,每畝可獲補貼160元﹔面積在100畝以上的,每畝補貼230元。不過,這項惠農政策落地時就遭遇不少困惑。
“這些年國家出台不少補貼政策,種糧農民打心眼裡歡迎。可補貼是按承包面積,補給土地承包者,並非我們這些實際耕作人。”重慶梁平縣仁賢鎮種糧大戶胡永剛流轉了200多畝土地種糧。他說,村裡農民把土地轉包給我們,除了能收取租金外,補貼款還要切一塊返還給農民。“不種糧的能得到150元,種糧的隻有10元/畝,這對我們這些堅持務農的人積極性多少有些挫傷。”
在土地流轉中,雖然土地使用、經營權轉給了大戶,但散戶農民依然保有土地承包權,在目前農村契約約束力不強的大背景下,如果大戶不能滿足散戶的利益訴求,散戶就很可能收回土地。重慶墊江縣農委副主任劉寶凡說,政府要求“誰種糧誰得補貼”,基層落實難度很大。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轉入土地的大戶和散戶之間實際上存在著利益博弈,大戶要租到土地,通常要以返還部分補貼資金為前提。各地往往找“變通”的手段,按承包面積落實補貼,不種糧的也能得補貼。
基層干部談到為何國家政策不能得到落實,也有自己的苦惱。“農村面積廣闊、農民居住分散,有的一戶農民有一二十塊田塊,大小不一、極不規整,誰能說清具體面積有多大?該補貼多少錢?”巫溪縣古路鎮萬樂村支部書記陳明說,村裡1400多人、1800多畝耕地,村支兩委才幾個人,哪能把所有補貼基礎數據都搞清楚。以土地証上承包面積核算補貼,成本最低、操作簡便易行,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糧食直補2.1元/畝,工作成本就要1塊錢”
由於種糧直接補貼項目分散,有的補貼項目資金量小、工作成本高,也已成為補貼政策落實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在渝西農業大縣潼南,縣農委種子站站長張建國就給半月談記者舉了一個例子,目前在三類種糧直接補貼項目中,糧食直補資金量最少,全縣一年約有140多萬元,落到每畝地上也就是2.1元。有的少地農戶,一家一年隻能得到三四塊錢。但為了發放這項補貼,政府相關部門、村社投入的配套工作成本,平均每畝也需要花1塊多錢。
張建國說,這些配套成本主要包括工作人員經費、交通費、紙張費等,補貼項目經村民小組、村委會、鎮鄉層層進行數據錄入、上報、公示、審核,然后才由銀行直補到農民戶頭,整個工作流程下來,平均需要兩三個月時間。
重慶巫山縣農委農技站站長胡斯剛介紹,全縣糧食直補隻有118萬元,卻要覆蓋13.1萬農戶,補貼款成了“毛毛雨”,“雨過地皮都不會濕”。但糧食直補是獨立的補貼項目,不能與其他補貼合並,這造成基層干部不得不為補貼發放重復統計、重復造表、重復公示,工作負擔不小。
在重慶市農委總農藝師劉保國看來,目前由於涉農補貼每個補貼類型不同、發放時間不同、申報表格不同、加上每個補貼都要求三級審核兩次公示,無異議后才能交付銀行兌付補貼資金,工作量大面廣,資料繁多,有的地方還沒配套必要的工作經費。
基層干部認為,多頭管理、“撒胡椒面”式的種糧補貼不適應農業發展的新要求,可以將數額較小的補貼如糧食直補整合到農資綜合補貼中,集中補貼。
多渠道提升補貼效能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按實際糧食播種面積或產量對生產者補貼試點”。這是隨著形勢的變化,對農業補貼政策做出的進一步調整。
要落實糧食補貼與農民實際種植面積挂鉤的政策,必須抓緊試點,建立和完善農業補貼基礎數據信息管理體系,集納農地面積、地塊分布、四至界限等基礎信息數據,使基層能夠真正落實和甄別農戶種植面積和糧食產量。
農業政策的調整追求效率,同時也要兼顧公平。由於目前在多數農民看來,種糧補貼已經成為普惠性的收入福利,現有的補貼存量不宜大動,而新增補貼應主要投向農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同時避免散戶農民與大戶“爭奪”補貼,保証國家惠農政策能真正落地。基層干部建議通過出台土地流轉租金補貼、集中育秧和機械化作業等社會化服務補貼、增加農業保險品種等方式,系統性地提高農業大戶支持力度,減少土地閑置,促進耕地進一步向種糧大戶集中,使糧食生產有規模、有效益。(記者 李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