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2015專題】紀念中國人民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人民網>>時政>>正文

二戰策源地如何形成

韓永利

2015年05月04日16: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二戰策源地如何形成

  圖①:英國首相張伯倫簽署《慕尼黑協定》后返英,在機場答記者問時宣稱他帶回了和平。

  圖②:日本廣田弘毅內閣制訂《國策基准》。

  圖③:七七事變,日軍炮擊盧溝橋畔宛平縣城。

  圖④: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納粹德國建立的龐大裝甲機械化部隊。

  日本和德國法西斯的上台,使兩個國家逐漸進入侵略擴張的軌道,並最終成為二戰在亞洲和歐洲的策源地。面對不斷挑戰一戰后國際秩序的日本和德國法西斯,美、英、法等西方大國出於本國利益,一味姑息、縱容,實質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亞洲

  侵略擴張

  日本逐步法西斯化

  日本法西斯主義萌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其代表人物是北一輝與大川周明,他們主張日本取代歐美列強,成為亞洲的霸主。一戰后,二人成立法西斯組織——猶存社,鼓吹建立天皇制法西斯“國體意識”,依靠軍隊進行“國家改造”,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在法西斯的推動下,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先佔領中國東北,再佔領中國全境,進而征服亞洲和世界的爭霸稱霸、侵略擴張總綱領。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席卷日本,造成大批工廠倒閉,失業人數劇增,社會動蕩不安,法西斯勢力迅速壯大。日本軍隊內部出現了“一夕會”“櫻會”等100多個法西斯團體,得到了軍部上層的支持,標志著日本軍部的法西斯化。在軍部支持下,日本關東軍策劃並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事變的成功使軍部控制了內閣,奪取了政權,挾持內閣實施法西斯獨裁統治。在法西斯分子的推動下,日本內閣推行戰爭政策,發展軍事工業,使從中獲得巨額利潤的日本財閥轉而全力支持法西斯。1936年8月7日,廣田弘毅內閣制訂的《國策基准》,不僅將侵華戰爭,而且將北進對蘇聯戰爭和南進對美國戰爭都列入了國策。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對外實施侵略擴張的國策,通過侵略建立了東亞唯一的殖民帝國。可以說,近代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侵略擴張史,由此造成了軍部在日本政治中的主宰地位。為此,日本軍部的法西斯化就意味著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胃口擴大

  走向全面侵華戰爭

  世界經濟危機席卷日本后,日本法西斯趁機煽動對外戰爭,企圖通過武力奪取中國東北,以擺脫危機。1931年6月,日本參謀本部制訂《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確定了武力攻佔中國東北的方針。同月,日本關東軍參謀板垣征四郎大佐等人制定了在沈陽柳條湖爆破鐵路、進攻沈陽進而佔領東北的計劃。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按預定計劃在柳條湖炸毀了一段南滿鐵路,並誣陷是中國軍隊所為,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中國軍隊,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32年2月,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打響了侵華戰爭的第一槍,也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局部戰爭的第一槍。

  佔領中國東北之后,日本開始向華北擴張。1933年3月上旬,日軍攻佔熱河全境並向長城一線推進,迫使中國政府簽訂《塘沽協定》,打開了北平、天津和華北地區的北方屏障。日本利用這一有利的戰略態勢,迫使中國政府簽訂協定,令中國中央軍退出熱河省,然后趁機策動華北地區自治,企圖不戰而奪取華北。在遭到中方抵制失敗后,1936年8月11日,日本內閣在《第二次處理華北綱要》中提出全面掠取華北戰略資源的計劃,9月向中方提出開發華北資源的要求,遭到中方拒絕,於是決定武力奪取華北和全中國。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將局部侵華戰爭發展為全面侵華戰爭。

  法西斯的胃口是很大的。日本的不斷侵略擴張表明,佔領中國東北僅僅是其對外侵略的開端,其狼子野心是先攻佔中國,再北攻蘇聯,南攻美英法,佔領亞太地區,成為亞太霸主。遺憾的是,西方大國始終缺乏足夠的警惕性。

  濫施綏靖

  美英最終引火燒身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重要目的是打破一戰后國際秩序,矛頭最終不可避免地指向英國和美國。早在1923年,日本制定的國防方針便把美國列為第一假想敵國,並制定了擊敗美國太平洋艦隊,奪取美國海軍基地菲律賓和關島的作戰計劃。但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初期,英美對日本侵略野心沒有足夠的認識,採取了縱容日本侵略的綏靖政策。

  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將日本侵略行徑訴諸國際聯盟。國聯做出讓日本限期撤兵的決議,但沒有對日本採取任何有效的制裁措施。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堅決反對制裁日本,認為日本在中國東北的侵略行動是為了“恢復秩序”。1932年1月7日,美國照會日本,提出對日本佔領中國東北的“不承認原則”,但其關注重點是保護“門戶開放”和列強在華權益,並沒有明確譴責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1932年4月,國際聯盟派出李頓調查團到沈陽等地調查,在10月發布的報告書中雖然指出東北是中國的一部分,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預謀的結果,“滿洲國”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權,但對日本關於“滿洲為日本之生命線”的觀點表示同情,並認為不必恢復中國東北的原狀。這進一步助長了日本在中國擴大侵略戰火的野心。

  1933年初,日軍進攻山海關,將侵略矛頭指向華北。英國財政大臣張伯倫卻認為沒有必要限制日本對中國華北的“貿易擴張”,希望用改善英、日關系的辦法來防止日本對英國在華利益的損害。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美國不准備鼓勵對日本實行制裁。英美的態度更使日本有恃無恐。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務省發表聲明,宣稱日本對東亞負有“特殊責任”。盡管英美認識到這是日本“獨霸中國乃至遠東”野心的表露,並表示了不滿,但採取的立場是盡量減少與日本的摩擦。美國國務卿赫爾還安撫日本,希望美日之間“以十分友好和互相諒解的方式共同工作”,美國將“走一半的路去迎合日本政府”。1932年到1936年,美國對日本出口的戰略物資和原料佔美國總出口的1/3﹔1936年至1937年,美國對日本輸出的石油和廢鋼鐵增加了1倍,對中國卻無任何實質性支持。

  綏靖政策是日本走向侵略戰爭的加速器,也是日本成為二戰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外部推動因素。亞洲戰爭策源地既是日本侵華戰爭的策源地,也是太平洋戰爭的策源地。美、英的綏靖政策,最終將戰火引到了自己身上。

  歐洲

  要大炮不要黃油

  納粹將德國納入戰爭軌道

  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遭受世界經濟危機嚴重打擊,經濟凋敝,社會動蕩,政局不穩。在此期間,德國法西斯勢力——希特勒納粹黨利用人們的不滿情緒,通過強大的宣傳攻勢和周密的組織工作迅速崛起,於1932年成為議會第一大黨。

  納粹黨是以種族主義、民族復仇主義、擴張主義和反對革命為宗旨的極端反動的政黨,其最終目標是顛覆一戰后國際秩序,沖破凡爾賽體系的束縛,建立統治世界的德意志帝國。在經濟危機中,納粹黨大肆鼓吹“砸碎凡爾賽和約的枷鎖”“恢復德意志帝國昔日的輝煌”和德意志種族優越論等,並爭取到德國封建容克軍國主義勢力、大資本家及壟斷財團的支持。1933年1月30日,納粹黨上台,德國進入法西斯專政時期。

  一戰后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了嚴格的軍事限制,規定德國陸軍被限制在10萬人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不得擁有海軍,不得組織空軍。因此,對希特勒來說,突破凡爾賽和約是構建戰爭體制的關鍵一環。在提出與英法享受同等軍備待遇遭拒絕后,德國於1933年10月14日宣布退出裁軍會議,后又退出國際聯盟。1934年8月,希特勒密令在一年內將德國陸軍擴充到30萬人,海軍擴充1倍。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復義務兵役制,建立現代化空軍,公然推翻凡爾賽和約對德國軍隊的限制。6月18日,希特勒與英方簽訂《海軍條約》,德國從此基本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

  從1933年開始,希特勒通過制定計劃、政策法規,設立機構,將德國經濟全面強制納入戰爭軌道。1936年8月,希特勒宣布實行擴充軍備的計劃,提出德國軍隊和經濟應在4年內為戰爭做好准備。在納粹“要大炮不要黃油”的口號下,1933到1939年,德國軍需工業增長了11倍。從1936年到1939年,德國軍火產量是英美兩國軍火總產量的兩倍多。德國構建了較為完備的發動大戰的總體戰體制。

  公然建侵略集團

  德意日軸心助推世界大戰

  希特勒上台后,為適應國內全面擴軍備戰的需要,把組織國際侵略集團作為德國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務。具有稱霸地中海野心的意大利是德國爭取的首要對象。

  1933年初,希特勒明確提出德國、意大利、日本是“能夠對抗世界威脅的力量”。同年7月,英、法、德、意在羅馬簽署《四國公約》,這是德意相互勾結的一次嘗試。

  1934年6月,希特勒與墨索裡尼首次會晤。1936年9月25日,希特勒利用意大利因為入侵埃塞俄比亞陷於國際孤立的局面,通過一系列拉攏行動,推動德意聯盟的建立。侵略目的的一致性使德國贏得了意大利的信任。1936年7月,意大利支持德國吞並奧地利的行為,其后兩國聯合干涉西班牙內戰。10月24日,希特勒對意大利外長齊亞諾說,德、意要確有把握擊敗英國,奪得世界霸權,就必須建立一個大同盟。25日,德、意簽訂《德意協定》,建立“柏林—羅馬軸心”。墨索裡尼幾天后發表演說,稱該協定是歐洲歷史的“新時代”。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三國軸心正式形成。1939年1月1日,德、意將該協定發展為軍事同盟。22日,德、意締結《德意同盟友好條約》,建立政治軍事同盟,為德、意、日法西斯軸心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初始基礎,加強了歐洲戰爭策源地的構成。

  法西斯發動二戰不是一個國家能做到的,而是由法西斯國家結成侵略集團共同進行的。德、意、日法西斯軸心的形成是二戰爆發的重要條件,預示著世界大戰的臨近。

  墨跡未干即被毀

  慕尼黑協定難換“體面和平”

  德、意法西斯是通過局部戰爭一步步邁向全面戰爭的,英、法、美等國的綏靖政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36年3月,德國出兵萊茵非軍事區,這是其突破凡爾賽體系的關鍵一步。當時實力佔絕對優勢的法國居然麻木不仁,無任何反應,這無疑讓希特勒更加膽大妄為。對意大利入侵埃塞,英、法、美也採取了名曰“中立”、實為縱容的綏靖政策。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德、意迅疾支持佛朗哥叛軍,對西班牙進行武裝干涉,英、法、美仍袖手旁觀。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叫囂要向東方奪取生存空間,“第一步是合並奧地利和摧毀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對奧地利發出最后通牒。奧地利總理許士尼格根據凡爾賽和約,向英、法、意發出求援呼吁,而英國首相張伯倫的回應則是支持德奧合並。3月12日,德國進兵奧地利,兩天后,希特勒宣布奧地利為德國的一個邦,為德國實施東擴准備大戰獲取了第一個戰略據點。

  1938年5月19日,德國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地區,並陳重兵於兩國邊境。9月15日,曾稱通過“小心謹慎的外交活動”可以防止戰爭的張伯倫飛往德國,向希特勒許諾盡力勸說法、捷割讓蘇台德。其后英、法同意將蘇台德地區中德意志人佔50%以上的地區割讓給德國。9月22日,張伯倫再次飛往德國向希特勒告知該方案,但希特勒卻提高要價,隨后宣布德國三軍動員令。張伯倫驚恐萬狀,對全國發表廣播講話說:“我們總不能僅僅為了它的緣故就不顧一切地把整個大英帝國拖入一場戰爭。”9月30日,英、法、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等邊境地區和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會后才被帶到會議大廳閱讀協定文本,英、法不等捷方答復,即宣布該計劃已被捷政府接受。

  慕尼黑會議把英、法的綏靖政策推到了頂峰,並加速了世界大戰的爆發。張伯倫回到英國得意洋洋地吹噓:“我帶回來了體面的和平,一代人的和平。”可事實卻是,慕尼黑協定墨跡未干,1939年3月16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被德軍佔領。至此,法西斯德國與英、法大戰的條件已經具備,德、意成為了歐洲戰爭策源地,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不可避免。

  (作者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二戰與戰后世界研究所教授、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常務理事)

  本版圖片除圖片③由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提供外,其他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提供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30日 23 版)

(責編:曾偉、申亞欣)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