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創業大街一家咖啡館裡,創業者們正在“頭腦風暴”。CFP供圖
清華大學這所全國頂尖學府104周年校慶活動的新變化,在某種意義上,也正是中國擁抱“互聯網+”經濟增長新引擎的縮影。
在校慶日4月26日的前一天,清華大學團委舉辦的第一屆創業嘉年華正式開幕。雲平台、APP、IDE引擎,一系列互聯網技術佔據21個創業展示項目的近八成,作為協辦單位的清華科技園啟迪創業孵化器更是在微信公號中直言:“創新進取的精神才是給母校最好的賀禮。”
幾天前,“互聯網+”同樣成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福建泉州考察時的關鍵詞。李克強分析,“互聯網+”未知遠大於已知,未來空間無限,每一點探索積水成淵,勢必深刻影響重塑傳統產業的行業格局。
清華大學畢業生時艷強、鄭西平意識到了產業發展模式之變。2013年,這兩名“我想認識你”團隊的聯合創始人,希望搭建一個大學生交友平台,用於找對象、朋友、老鄉以及合作伙伴。組織的活動有8分鐘約會、戶外旅行等。
從線上交友到線上、線下互動交友,這無疑成為打破傳統交友模式的創業點。團隊剛成立一個月的時候,他們在北京高校分發宣傳單,最終吸引2000多人報名“光棍節”活動,戰果不錯。
如今,他們的戰線拓展到了微信公眾號上,單是在北京高校就有6萬名粉絲。公眾號還吸引了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的大學生用戶。
“其實,一開始我們還是缺乏互聯網思維。”鄭西平坦言,如今節奏改變,依托互聯網,團隊可以迅速推廣活動,組織人員也更方便,“我們在6月計劃推出‘我想認識你’APP,這樣就能更好地把產品推廣到全國市場。”
在清華大學x-lab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平台上,“我想認識你”只是運用“互聯網+”創業的眾多案例之一。
其實,對“互聯網+”等創新創業的政策扶持和服務,全國各級共青團組織一直沒有停止。共青團十七大報告給全團提出的要求是,盡心盡力服務青年所急所盼,為青年就業創業提供服務。
當今年4月黔青夢工場“創客”孵化器在貴州商學院正式揭牌時,團貴州省委打造的“互聯網+創客+鄉土”模式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創客”一詞早已在大江南北走紅,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的創客更是受到熱捧。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在答中外記者問時,也提及許多咖啡屋、眾創空間,看到年輕人有許多奇思妙想,感慨“真是高手在民間”。
在團貴州省委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黔青夢工場負責人任斌看來,貴州是多民族、土特產豐富的地區,同樣是出創客的地方。成千上萬的創業者可以將貴州特色的產品進行電子商務化,之后推向省外,“讓貴州的產品出山,也讓我們的青年出彩”。
夢工場的路演大廳是一個窗口。在這裡,創客們可以進行路演、發布項目,不僅接受貴州省內的行家評判,也可以通過可視系統與十多個省份的上千名投資人交流,“這樣的做法,美國硅谷也有”。
最近一次路演在4月24日,9個參與團隊,其中6個與電子商務有關。“電子商務是大方向。”黔青夢工場辦公室負責人羅海軍說。
盡管不乏成功的創業榜樣,但創業中也充滿孤寂與焦慮,更寄托著青年剛剛步入社會的夢想。
201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生態學專業的徐遠輝選擇在鄉村創業。他原是廣東省河源市琴口村的扶貧志願者,在扶貧任務結束后主動留在琴口村,創辦起紅肉蜜柚種植示范基地。
這在當地並無先例,而看到徐遠輝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本村及周邊村民也種植了近3500多畝紅肉蜜柚。
“當時沒有想到去創業,我是出於自己的興趣,也沒想到會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在團河源市委的推薦下,徐遠輝成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如果能在成功的時候,順帶幫別人一下,挺好的。”
“互聯網+”也成為徐遠輝希望延伸的陣地。他分析,由於人力、物力限制,他們目前隻做批發、不做零售,但電子商務可以增加銷量和渠道,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徐遠輝希望獲得更多投資、更穩定的團隊,這也是各級團組織扶持創新創業的著力點之一。建立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優惠辦公場所、整合各類金融資源、聯系成功創業導師成為各地通用做法,一些團組織還與政府一起,參與創業扶助政策的頂層設計。
在大眾的視野中,互聯網已如一根魔術棒,每與傳統行業結合,就誕生新的提升。正如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所說,互聯網+新聞,成為網絡媒體﹔+零售,成為電子商務﹔+金融,成為互聯網金融……每一個“痛點”,總會吸引年輕創業者涌入。
小米公司的雷軍曾說,“隻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不過,如今創業正當時,恐怕沒有一名創業者甘心做“豬”。互聯網上,犀利的網友在這句話的末尾,又補了一句話——“豬就算能飛一會,等風停了就變成了死豬,飛得高的也肯定不是豬”。
那,飛得高的創業者,是什麼呢?網友說了答案:要做,就做飛上雲霄的蒼鷹。
本報北京4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