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典】第二十八期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二十三)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2012年2月20日,習大大在中國-愛爾蘭經貿投資論壇上的講話中,提到了這樣一句古語:
中國有句諺語叫作:“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愛爾蘭也有句諺語說得好:“縱使思忖千百度,不如親手下地鋤”。今天的中國-愛爾蘭經貿投資論壇,既是兩國企業家的聚會,也體現了兩國工商界齊心協力、抓住機遇、共迎挑戰的信心和決心。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說,與其站在水邊渴望也能得到魚,不如回家結網從而真正捕到魚。
也就是說,總在不切實際地空想、總在艷羨他人的成績,不如腳踏實地耕耘、把願望付諸點滴行動。
這句話語出《淮南子·說林訓》,原文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而流傳至《漢書·董仲舒傳》裡,話語就整理成:“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一)與其艷羨他人,不如耕耘自我
古人此語,和我們現在的網絡語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其實是如出一轍的。連漁網還沒動手置辦,空想撈魚又有何用?眼望天空是美好的願望憧憬,腳踏實地則是必要的征程起點。
與其羨慕他人收獲的碩果,不如耕耘自己腳下的土地,所有最終的果實累累,都來自過程裡的汗水重重﹔
與其渴望他人領先於眾的成績,不如埋頭自己的道路奮進,所有看似不凡的結果呈現,都始於積土成山的平凡過程。
所以,隻要“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地務實努力,明天的我必然超越今天的我﹔隻要“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地切實起步,明天的我就能比肩今天的你。
實處著手,耐得住結網的實在功夫,魚蝦滿懷才能夢想成真﹔
從頭干起,經得起漫長的弱小積累,量變到質變才終將來臨。
(二)與其被別人否定,不如將自身建設
與其艷羨他人,不如耕耘自我,這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告訴我們的第一層含義。
而第二層啟示是:他人的成績,就是我們必須效仿的嗎?他人的價值,就是我們必須遵從的嗎?他人的標准,就是我們必須依照的嗎?——“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總是在用他人的標准來否定自我,不如建設真正適合自己的美好世界。
他自可在河邊撈魚,我也自可在內陸織網。倘若本身就不在河邊,那麼苦學再多的捕魚技巧,都不如發揮自身優勢,編結漁網,差異化生存。
同理,倘若我們總是在用他人設定的價值標准,來衡量自己的社會生活,那麼,就肯定會感覺到自身文明總是與那些價值理念有所出入、有所不符,從而,就會妄自菲薄、就會崇洋媚外——但是,這是因為,我們選擇的標准器錯了!
這樣的文化自卑心理,就從拿什麼來評判自己開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種道路有各種走法。而一個民族精神內核的屹立不倒,是能在保護文化多元的基礎上,保持自我意識、獨立自主生存。
隻有堅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建立自我的價值體系、認定自有的切實訴求、選擇自主的發展道路,才是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邁進,才是從文化自卑向文化自信的轉換。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生活,不是隻有捕魚這一種標准﹔價值,也不是隻有一種才是正解。
與其艷羨他人,不如耕耘自我﹔
與其被別人否定,不如將自身建設。
羨那邊風光春早,回望風景這邊,也挺好。
觀世界風姿繁茂,且看中國風范,又欲曉。
作者: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