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正文

亞非峰會今舉行 將重走萬隆“老路”

2015年04月22日08:35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亞非峰會今舉行 將重走萬隆“老路”

  1955年4月19日,周恩來總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作補充發言。這18分鐘“求同存異”的補充發言征服了全場,樹立了新中國真誠友好的形象。資料圖片

  新京報訊 (記者韓旭陽)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將於22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和萬隆舉行。這是繼1955年亞非會議、2005年亞非峰會之后亞非領導人的第三次聚首。

  萬隆會議曾形成“十項原則”

  與1955年和2005年一樣,與會各國領導人將於24日重走歷史路,從薩沃爾-霍曼飯店步行前往獨立大廈。60年前,萬隆會議形成的處理國際關系“十項原則”中包含著中國的智慧和貢獻。

  印尼方面透露,本次亞非領導人會議將發表重申萬隆精神的有關文件。專家指出,盡管萬隆會議已過去60年,國際形勢已發生深刻變化,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恐怖主義依然影響著世界和平與穩定。在新形勢下,倡導萬隆精神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亞非會議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都是發展中國家參加,發展中國家要團結自強,要強調主宰自己的命運和主導發展議程。目前,亞非國家這種團結合作的願望在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在增加。”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說。

  專家稱習近平或將提新倡議

  2013年習近平訪問印尼時,提出過亞洲命運共同體的說法,也曾在其他場合提出中國與非洲命運共同體。那麼,習主席會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什麼理念?

  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主席屆時很可能將闡述新時期的萬隆精神,提出新形勢下加強亞非合作的新倡議。

  “今年萬隆會議60周年,需要與時俱進,對萬隆精神進行發揚光大和新的提煉。結合到習近平主席關於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等等一系列倡議,可能會著重傳遞一個合作共贏的思想。”阮宗澤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社科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亞非峰會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平台。“峰會將提出以發展合作為核心的新倡議,爭取能夠凝聚的共識。此次峰會中發展合作與合作共贏是重點,而命運共同體是核心關鍵詞。”張蘊嶺說。

  萬隆會議是新中國外交一次精彩表現,在某種意義上打破了西方對中國的歪曲和封鎖。萬隆會議后,亞洲許多國家和中國建立了友好關系。

  回訪

  故人

  周總理如何斡旋萬隆會議?

  今年83歲的黃書海是中國外交部印尼文甲級翻譯,印尼華僑出身的他曾給毛澤東、周恩來和陳毅擔任翻譯,1955年時,年僅23歲的他作為中國駐印尼使館外交官親自見証了萬隆會議。黃書海近日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向記者展示了那些見証歷史的照片。

  歐美國家都沒有參加萬隆會議

  新京報:作為親歷者,你對60年前那場會議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黃書海:萬隆會議有三個危機,但都被周總理化解了,第一個就是克什米爾公主號暗殺事件,當時如果周總理決定不參加,那就沒有萬隆會議了﹔第二就是一開會他們就對中國政府群起而攻之,總理也化解了﹔第三就是開會后要拿出什麼成果,總理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妥善處理分歧。

  新京報:如何促成這樣一個隻有亞非國家參加的會議?

  黃書海:前蘇聯一直想擠進來參加亞非會議,他們派外交官幾次交涉,科倫坡會議五國不贊成,中國因此也反對,理由是莫斯科在歐洲,前蘇聯是歐洲國家。

  美國當時雖然不參加萬隆會議,但是它的代表團卻很龐大,大概有70名“記者”,這些“記者”有外交官也有中情局人員。他們唆使一些國家上台指責中國代表團,幾乎用謾罵的語言污蔑中國,想激怒周恩來總理。

  周總理會議現場起草發言稿

  新京報: 你提到萬隆會議第二個危機是會議開始時一些國家代表對中國群起而攻之,總理是如何化解的?

  黃書海:周恩來總理很冷靜,原本輪到中國代表團發言了,但是他表示要推遲到最后,聽完所有發言后,周總理決定不採用在國內准備好的長篇發言稿,而是作為書面材料發給大家,現場起草了一個發言稿,作為補充發言,雖然短但很有針對性。

  周總理第一句話是“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不是來吵架的”,第二句話是“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的而不是來立異的”。

  當時擔任周恩來總理英文翻譯的浦壽昌(曾任外交部副部長),他從美國留學回來,用正宗的美國音將總理的話翻譯出來后,全場熱烈鼓掌,將整個會議緊張氣氛扭轉過來。后來會議主席、印尼總理阿裡·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對周總理表示,“您的講話太好了,將整個會議氣氛扭轉過來。”

  新京報:除了這個精彩的開場白,周總理如何消除與會國家對中國的誤解?

  黃書海:當時與會國家隻有6個與我們建交,很多國家對新中國很不理解。如何做他們的工作?舉個例子,對於一些人指責中國共產黨要顛覆周邊國家,周總理表示,中國人民長期受到外來勢力侵犯,中國有句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話講出來后當時感動了很多人,尼赫魯和阿裡總理等多國領導人爭相與總理握手。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擴成“十項原則”

  新京報:在會場上展示中國的同時,總理還善於利用一切機會進行雙邊接觸,總理如何利用雙邊會談為中國打開外交局面?

  黃書海:萬隆會議期間有很多雙邊會談,總理做了很多工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進行接觸和談話,增進互相了解,將問題在正式談判之前解決,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和爭論。總理飛往萬隆途經緬甸,在仰光停留期間與緬甸領導人會談,到達萬隆后,又分別於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代表團和外長會談,爭取他們的支持,不僅如此,總理還去做當時持反華立場國家的工作。當有人在會上挑起台灣問題時,由於事先做了工作爭取支持,因此這個問題沒有得逞。

  新京報:你曾表示總理在斡旋萬隆會議過程中,還將國內統戰工作經驗運用其中?

  黃書海:我們事先與緬甸和印度簽署《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總理最初想讓會議採納這五項原則,但一些國家不同意,說這是共產黨提出來的。為了解決分歧周總理主動把五項原則分解為“七點和平宣言”,但有些人還是不同意,他們不喜歡共處(co-existence)這個字眼,周總理說,那好辦,我們可以改成聯合國憲章中使用的“和平相處”(live together in peace)。

  最后大會聯合宣言把七點和平宣言擴大為十項和平原則,其實這基本上就是五項原則的擴大和細化而已,最后皆大歡喜。 新京報記者 王曉楓

  故地

  萬隆會議舊址每日游客近千

  萬隆,印尼西爪哇省首府,坐落在高山谷地之中,年均氣溫在20多攝氏度。由於氣候清爽宜人,萬隆成為遠離喧囂的避暑勝地,在印尼素有“爪哇巴黎”的美譽。

  1955年,由亞非國家自發舉行的國際會議在這裡召開,揭開了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爭取國家獨立和主權、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歷史新篇章。這次會議也被稱為萬隆會議。

  萬隆會議舊址獨立大廈坐落在亞非大街的中央,這棟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建筑現為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博物館每天訪客量都在600到1000人之間。”館長托馬斯·西雷加爾說。

  根據安排,24日在萬隆舉行亞非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在19日至24日,萬隆還將舉行亞非青年大會、亞非嘉年華文化演出和印尼傳統樂器“昂格隆”的萬人演奏音樂會等。

  萬隆市長裡德宛日前對媒體表示,紀念活動已基本准備就緒。 據新華社電

  ■ 背景鏈接

  萬隆會議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亞非會議。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由於這次會議在萬隆召開,所以也稱萬隆會議。

  會議通過了《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包括了1954年由中國、印度和緬甸三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准則,成為國際上公認的處理國家關系的基礎。

(責編:盛卉、申亞欣)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