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2015專題】習近平對巴基斯坦進行國事訪問並赴印度尼西亞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萬隆會議60周年
人民網>>時政>>正文

萬隆精神永不過時

湯先營

2015年04月21日14:2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萬隆精神永不過時

  圖為吳妙杜先生,后為他1958年訪華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的照片。本報記者 湯先營攝

  走進緬甸著名作家吳妙杜先生的家,仿佛進入了書的海洋。家裡的4個房間被吳妙杜開辟成私人圖書館,書籍被分門別類整齊擺放,其中不乏介紹中國的書籍雜志。在這個圖書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牆上一張他與周恩來總理的合影老照片。那是1958年,年僅27歲的吳妙杜作為緬甸作家首次受邀訪華,並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吳妙杜如今已84歲高齡,談起60年前的萬隆會議與周恩來總理,他仍充滿感情。他說,20世紀50年代初期,緬甸獲得獨立不久,主要目標是重建國家和追求政治上的獨立。然而美國與蘇聯之間的冷戰對峙威脅著亞非國家的獨立與安全。1954年,在印度首都新德裡,緬甸總理吳努、中國總理周恩來和印度總理尼赫魯聯合倡導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准則。同年,由印尼提議,並獲得緬甸、錫蘭(今斯裡蘭卡)、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支持,決定召開一屆僅有亞非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

  1955年4月,包括中國在內的29個亞非國家在印尼萬隆召開了首屆亞非會議,即著名的萬隆會議。吳妙杜笑著說,萬隆會議的召開並不符合某些超級大國的利益,周恩來總理為了躲避帝國主義的暗殺,曾取道緬甸仰光,先同緬甸領導人會晤,再前往印尼參會。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意義非凡,這是亞非國家在國際舞台上首次傳遞出“亞非聲音”。

  吳妙杜認為,萬隆會議制定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在他看來,萬隆會議形成的“獨立、和平、友好與合作”的萬隆精神是偉大創舉,時至今日,並不過時,仍具有指導意義。

  他說,中國在經歷了改革開放后,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看到中國正竭盡全力與其他國家合作,向別國開放市場。然而,某些超級大國卻殘留冷戰思維,試圖挑撥拉攏一些國家,來阻遏中國的發展,削弱中國的影響力。這樣的圖謀不會得逞,因為其他國家會越來越明白,中國的崛起不是搞霸權主義,而是對別國有益。

  吳妙杜說,緬甸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在國際舞台上,緬甸曾多次得到中國的有力支持。在60年前的萬隆會議中,緬甸與中國通力合作,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60年后的今天,緬甸贊成中國在促進亞非合作中發揮重大作用,因為中國的強大對世界的權力平衡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從事寫作達70年之久的吳妙杜是一位功勛作家,曾得到多位緬國家領導人授予的榮譽証書。人到晚年,他仍筆耕不輟,寫了不少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文章。老人說,他一直有一個心願。自從1993年后,他就再也沒有踏上中國的土地,僅僅從電視上看到了中國的發展變化。他希望能夠再次訪華,將所見所聞寫成文章,介紹給緬甸讀者,讓緬甸民眾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

  (本報仰光4月18日電 本報駐仰光記者 湯先營)

(責編:張迎雪(實習生)、盛卉)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