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正文

傳承萬隆精神,構建命運共同體

余建華

2015年04月21日14:21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傳承萬隆精神,構建命運共同體

在紀念萬隆會議成功召開60周年之際,既有必要回首這一歷史性盛會的偉大意義與深遠影響,更需思考如何在新形勢下繼續弘揚萬隆精神,借力“一帶一路”建設,深化亞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打造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命運共同體,推動合作共贏的世界新秩序發展創新。

萬隆精神的由來與時代內涵

萬隆會議是現代國際關系進程中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豐碑。首先,萬隆會議不僅是世界首次區域最大、人口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洲際會議,更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國家參與下獨立自主舉行的國際事務會議。其次,當時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在會上以“求同存異”方針,推動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的與會各國找到消融隔閡、增強團結的共同基礎,排除矛盾與障礙,最終以協商一致精神達成《亞非會議最后公報》。再次,會議公報號召亞非國家開展互利經濟合作和國際文化交流,並提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十項原則,實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體現與延伸,成為亞非國家建立新型國際關系的基石,也是倡導世界各國為促進國際和平與合作所遵循的國際關系准則。此外,會議是新興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崛起的重要標志,為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的形成以及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南南合作鋪平道路,對戰后兩極化的國際政治格局形成有力沖擊。更重要的是,萬隆會議體現出一種亞非國家為民族獨立自由、世界和平發展而求同存異、和平共處、團結合作的精神,即萬隆精神,更是以其珍貴的精神財富載入人類史冊,也引領著當代中國堅定不移地團結與依托廣大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

時光荏苒,半個多世紀以來,全球殖民體系已經土崩瓦解,冷戰對峙已成歷史,各國各地區相互聯系和依存明顯增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主題。新世紀十年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總體增長高位運行,亞洲和非洲成為世界最具活力和潛力地區,2014年亞非經濟總量達29萬億美元,佔世界的37.5%,比1970年增長47倍,新興經濟體主要集中在亞非地區,其對世界經濟發展貢獻突出。但另一方面,全球發展不平衡,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局部動蕩此起彼伏,霸權主義、恐怖主義、環境惡化、能源資源和網絡安全等各類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因素,仍然威脅和制約亞非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發生深刻復雜巨變的今天,萬隆精神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歷久彌新,依然對國際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60年前萬隆精神的時代主題為和平相處、求同存異,而今天,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則是時代潮流和民心所向。亞非國家應該與時俱進地傳承萬隆精神,並賦予萬隆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命運共同體理念由此應運而生。

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歷史超越

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但中國與廣大亞非拉國家依然共同面臨振興經濟、實現現代化的發展任務,中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與亞非拉國家同屬一個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在堅持對外開放、和平發展國策與建設和諧世界主張的基礎上,進一步倡導命運共同體觀念,提出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挑戰和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新道路。

命運共同體是一種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目的的全球價值觀,這一逐步獲得國際共識的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國際形勢下,任何國家不可能通過單打獨斗來應對和解決各種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和全球性與地區性挑戰。資本、技術、信息、人員跨國流動的全球化深化,已將世界變成瞬間萬裡、天涯咫尺的“地球村”﹔各國相互依存、利益高度交融的狀態,在國與國間構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利益紐帶﹔危機面前,各國唯有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各國通過國際體系和機制來維持和規范相互依存關系,維護共同利益,形成推進地區與世界和平與發展進程的機遇、利益和責任共同體,打造互利、繁榮、共贏的命運共同體。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演講中,不僅提到當年中國和印尼同其他亞非國家在萬隆會議上共同倡導了以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為核心的萬隆精神,萬隆精神至今仍是國與國相處的重要准則,為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更是強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雙方要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並倡議通過堅持講信修睦、合作共贏、守望相助、心心相印、開放包容,使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於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  

“一帶一路”是務實的戰略舉措

在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命運共同體中,中國在追求與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致力於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睦鄰、安鄰、富鄰方針,以親誠惠容理念,奮發有為推進與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中國一方面著力深化互利共贏格局,尋找、擴大、深化同周邊國家互利合作的戰略交匯面,積極參與和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倡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就是重要的務實戰略舉措。另一方面,發展與安全相輔相成,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從國與國合作的角度,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具有高度政治共識和穩定合作預期、能夠經受一定程度壓力考驗的關系﹔ 從功能上說,命運共同體是互利共贏、患難與共的發展與安全合二為一的人類共同體,其中相互依賴、利益交融的各成員在面臨經濟危機、安全壓力、全球和地區層面的共同威脅與挑戰時,需要同舟共濟、協力應對,著力推進區域安全合作,深化有關合作機制,增進戰略互信。

建設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是在國際形勢深刻變化、各國利益多元交融的世界背景下,當代中國政府與時俱進提出的外交新理念。其意味著共同的使命、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責任,需要各國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以求同存異和同舟共濟的精神,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姿態謀求共同發展。在不久前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習近平主席首度闡釋邁向命運共同體的四大內涵: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鑒。同時,中國政府發布《“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啟動絲路基金,籌建亞投行,積極落實“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更是中國深化開放共贏的務實行動。其表明,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實際舉措,堅持各國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夯實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的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理念,既是薪火相傳的絲綢之路精神的繼承,更是與邁向命運共同體的“四個堅持”理念一起,體現以團結、友誼、合作為核心的萬隆精神的弘揚與創新。由此可見,萬隆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重大的現實價值。以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為契機,在傳承和弘揚萬隆精神的基礎上,中國將與廣大亞非國家一起進一步深化新型亞非戰略伙伴關系,構建攜手並進的命運共同體,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公正合理地改革完善。
  (作者為上海市世界史學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安全學科團隊首席專家、研究員)

(責編:張迎雪(實習生)、盛卉)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