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親情中華活動官方網站
人民網>>時政>>正文

“親情中華”:借文化和鄉愁扎牢海外朋友圈

聶傳清 段欣毅

2015年04月16日11: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借文化和鄉愁扎牢海外朋友圈

  雜技《芭蕾對手頂》

  雜技《抖空竹》

  呼拉圈表演

  今年春節期間,中國僑聯從國內一線文藝院團選調優秀演員,組成3個“親情中華”藝術團,即:赴美國、巴拿馬和加拿大的美洲團,赴希臘和意大利的歐洲團以及赴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東南亞團,在這些國家僑胞聚集較多的城市開展慰問演出,為當地華僑華人帶去一個個充滿中國風情的文藝節目,用親情鄉音溫暖一顆顆海外游子之心,書寫了一篇公共外交的大文章。

   鄉愁情結:割不斷的根

  2015年2月18日,農歷甲午年除夕,意大利佛羅倫薩“親情中華”藝術團演出現場,青年歌手岳璐正在台上演唱她的拿手歌曲《蘆花》:“莫忘故鄉秋光好,早戴紅花報春暉……”

  聽到這句歌詞,在台下觀看演出的僑胞金先生對比鄰而坐的記者說:“你看,這雖然是一首軍旅歌曲,但也能唱進我們心坎兒裡。”記者問他為什麼,金先生進一步解釋道:“軍人和海外的中國人都有鄉愁情結,能夠衣錦還鄉、榮歸故裡,那是件多麼光宗耀祖的大事。”

  誠如金先生所言,隨團記者在與眾多僑胞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明顯感受到他們內心深處對故鄉的眷戀之情,這種鄉愁是金錢等任何物質上的東西都無法彌補的。

  在意大利都靈旅居20多年的王先生是當地一名資深僑領,也是本次“親情中華”藝術團在都靈演出承辦僑團的主要負責人。談及他的故鄉,有一句話讓記者印象十分深刻。王先生說:“中國人很勤奮,在國外能掙錢,但即便踩著金山銀山,也始終邁不過鄉愁這道坎兒。”

  2月中旬,罕見的暴風雪襲擊了美國華盛頓等多個地方,演出當日大雪紛飛。吳先生告訴記者,因為擔心路上出狀況,他們一家人提前4個多小時就出發,就是為了能趕上看這場演出。一名參與承辦工作的僑領介紹,當天不少觀眾都是頂風冒雪驅車兩三個小時前來觀看演出。

  3月10日,“親情中華”東南亞團在古邦市成功舉辦了到印尼后的第3場演出,這是中國藝術團首次走進印尼東奴省。或許是太久沒有看到來自祖(籍)國的文藝演出,從下午4時直到演出開始的晚上7時,演出場館外,華人鄉親敲打的中國鑼鼓一直沒有停歇。承辦活動的印華百家姓協會甚至請來了舞龍與舞獅隊助陣,引得路人紛紛駐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句著名唐詩講述了中華兒女一種滲透到骨子裡的情懷:鄉愁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重。海外僑胞也不例外。在加拿大溫哥華演出現場,中國廣播藝術團電聲樂團團長魏金棟為觀眾送上男聲獨唱《大黃河》和《給祖國拜個年》。當他出場時,不少老僑胞激動地叫了起來:“我在電視晚會上見過他!”他們“發燒”熱度不亞於年輕“粉絲”。

  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年邁的僑胞行動不便,不僅難以再回到祖國故鄉,甚至到場觀看慰問表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他們中也有人仍然是幸運的。在華盛頓演出后,“親情中華”藝術團利用僅有的1天休整時間,前往華盛頓中美文化交流中心——“家園”成人護理中心看望老僑胞,把精彩節目帶到他們面前。據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部長、赴美洲巡演藝術團團長陳邁介紹,專程看望老僑胞並非偶爾為之,隻要時間和場地允許,藝術團都會開展這樣的活動,一方面是因為年邁的僑胞更需要慰問,另一方面更是向曾經為改革開放做出巨大貢獻的這一群體表示敬意。

  據了解,陳邁所稱的“巨大貢獻”是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引進的外資超過八成都帶有“僑”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正是這些當時正值壯年、處於事業一線的“老僑”,為祖(籍)國發展建設大大地支持了一把。須知,當時許多海外僑胞的經濟實力並不很強,對內地投資大都是他們畢生辛勞的積累。

  陳邁說:“來到這所護理中心,我們雖然不能讓所有在海外的‘老僑’都一解鄉愁,但我們想告訴他們,祖(籍)國沒有忘記他們,故鄉親人一直惦念著他們。”

  在浙商雲集的意大利羅馬,戴先生是個“另類”。他既是一位成功的華商,同時在閑暇之余還搞一些人文研究,圈內人稱他為“2.0版的浙商”。在與記者談起“親情中華”慰問演出時,戴先生說自己注意到近兩年國內越來越注重“家文化”的構建,習近平主席在一次講話中還特意提到“鄉愁”,這在過去很少見。

  戴先生還說,華人是一個特別重視血緣宗親的族群,把“親情”這根紐帶綁緊扎牢,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很多問題解決起來就事半功倍了。

   文化交流:年節最相宜

  2月19日,農歷大年初一,羅馬,“親情中華”慰問演出剛剛結束。一位年邁的意大利老者在助手的攙扶下,步履蹣跚地邁上通向舞台的階梯。助手告訴工作人員,這位老人是意大利著名鋼琴演奏大師羅蘭多·尼克羅西,他想見一見來自中國的演員。

  尼克羅西對演員們說,他自己非常傾心中國文化,與中國音樂家們也有過許多交流。當見到女高音歌唱家鄭詠時,尼克羅西表示,在華人的新年晚會上聽到她用標准的意大利語演唱,對自己來說是最好的新年禮物。鄭詠對記者表示,能夠在世界文化之都、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得到大音樂家的青睞和肯定,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兩國藝術家之間能夠擦出火花,表明慰問僑胞的舞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舞台。

  “我們帶到海外的節目和演員都經過了精心挑選,不片面強求一定是多大的腕兒,多高的知名度。”赴歐洲巡演的藝術團團長、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副部長邢硯庄向記者介紹了“親情中華”遴選文藝節目的3條標准:一是要積極健康,能夠烘托出歡快、喜慶、吉祥的節日氛圍﹔二是要能展現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和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三是要照顧到蒞臨現場的外方友人,器樂演奏、雜技、魔術、口技、手影等都是常備節目,且佔有相當比例,盡量避免因語言障礙而降低外方友人的參與體驗。

  參加東南亞團的中央歌劇院首席女高音歌唱家麼紅,是當今國際樂壇最為活躍的中國演員之一。對於中外文化交流,麼紅深有體會,她認為,不能說來到海外演出就是十分成功的對外文化交流,內容的把控、時機的掌握、方式與途徑的選擇都是影響交流效果的重要因素,的確需要精心設計。

  我國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周維,長期承擔重要外事演出任務,到過世界70余個國家和地區表演,擔任歐洲團副團長。當和記者談起這趟歐洲之行時,周維非常認同在重大節假日期間開展中外文化交流。他說:“節日說到根兒上多數都在文化范疇之內,節日活動實質是文化活動。因此,傳統節日是文化交流的大好時機。”

  據陳邁介紹,“親情中華”主題活動始終堅持“高起點、常態化、公益性、大規模”的方針,目前每年派往境外的文化團組超過30個。作為一個涉外項目,“親情中華”活動的設計必須具有開放思維,向所有對華友好群體開放,擴大覆蓋面。以時節安排為例,演出季目前已更趨均衡化,從早期主要集中於春節、國慶、中秋等傳統節假日,擴展到利用中外建交紀念日甚至外國節假日等時機。演出地點也從單純的海外巡演轉向兼顧國內僑鄉,以滿足越來越多回祖(籍)國過年的海外僑胞和廣大歸僑僑眷的文化需要。陳邁表示,這既可以使活動影響力更具持續性,也能更好地適應海外實際情況,還能更好地與國內其他有關單位形成對外文化交流的合力,避免資源浪費。

  據了解,自2008年初啟動以來,已經有140多個“親情中華”藝術團走向海外,在全球五大洲舉辦670多台文藝演出,受到海外僑胞的廣泛歡迎,同時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其他族裔民眾來到現場觀看演出。這在種族結構更加多元化的北美社會更為明顯。以今年巡演為例,在美國紐約和加拿大維多利亞的演出現場,非華裔觀眾大約超過總人數的1/3。

  陳邁認為,外裔觀眾越來越多,說明了中華民族文化國際認同度在不斷提高,但也要求我們思考如何去做好對外文化交流這篇大文章。

   公共外交:拓展“朋友圈”

  3月6日和7日,“親情中華”藝術團在印尼巴厘島華電集團火電廠項目碼頭和香港會館分別進行了兩場演出。率團出訪的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副巡視員郭敏燕告訴記者,許多印尼華人得知“親情中華”的演出消息后,專程從雅加達、泗水等地趕到巴厘島,觀看精彩演出。中國駐登巴薩總領館總領事胡銀全在致辭中說,此次“親情中華”藝術團來到巴厘島演出,是總領事館成立以來迎來的首個中國藝術團。通過“親情中華”這個平台,總領事館結識了大量華人鄉親和當地政要及對華友好人士,為下一步打開工作局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中國僑聯打造的“親情中華”主題活動,近年來正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越來越受到海外各界的高度關注。各國高層政要或親自蒞臨或以不同形式參與到“親情中華”活動中已屢見不鮮。

  2月23日,“親情中華”藝術團在加拿大溫哥華慰僑演出剛剛開始,現場大屏幕立即出現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的視頻,這是專門為演出發來的祝福。他向旅居加拿大的華僑華人祝賀新春,並特意贊許“親情中華”活動加強了中加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加兩國人民的友好事業。

  拉美國家巴拿馬因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而被中國人民所熟知,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巴兩國友好歷史源遠流長。在巴拿馬人民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中,中國始終站在巴拿馬一邊。進入新世紀后,兩國在經貿、人文等領域的友好交流更是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但因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與巴拿馬尚未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政府間直接交往還存在障礙。在這種特殊的政治環境下,作為聯系海內外廣大華僑華人的人民團體,中國僑聯對於開展民間交往,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有著諸多便利條件。

  2月19日,“親情中華”慰問演出在巴拿馬城舉辦。此次活動同樣受到巴方的高度重視。雖然原定出席晚會的巴拿馬總統因公務未能趕到現場,但特別指派了政府住房部長、旅游部長、副總審計長和兩名工商部副部長等內閣要員到場祝賀,並在兩場演出中分別指定特別代表上台致辭。特別代表對華人為巴拿馬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們說,巴拿馬人民越來越喜歡中華文化了,華人的迎春活動不僅是華人的,也是巴拿馬民眾的。

  陳邁在致辭中表示,這次“親情中華”藝術團的巴拿馬之行,是一次親情之旅,帶來的是祖國政府和人民對海外僑胞的牽挂和祝福﹔也是一次感謝之旅,他代表僑胞在國內的眷屬和親朋感謝巴拿馬政府和人民對旅巴同胞的關愛和幫助﹔還是一次文化之旅,他希望開展更多的文化交流,促進巴拿馬多元文化建設,加深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公共外交是一篇大文章。在經歷60余年的外交實踐后,我國越發認識到公共外交在總體外交中的重要作用。作為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府外交編織出框架之后,隻有通過公共外交才能讓中國“朋友圈”越來越廣。在這方面,中國僑聯大有可為,“親情中華”大有可為!

(責編:張迎雪(實習生)、申亞欣)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