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正文

專家解讀一季度經濟數據:保持信心 穩住定力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胡敏

2015年04月15日15:32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在今天(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經濟指標之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的意見建議。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對當前的經濟運行態勢用了“我國經濟運行下行壓力還在持續加大”、要“做好應對更大困難和挑戰的准備”的字眼。

縱觀此前有關部門公布的一季度一系列重要經濟指標看,一季度的國民經濟運行比較“冷”是一個基本特征,有點像今年春季出現的“倒春寒”天氣。

從物價指數看,今年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上漲0.8%,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4%,物價指數一直在低位徘徊﹔

從幾個關鍵指標看, 國家能源局發布2月份全社會用電量359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6.3%;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15年前2個月全國貨物運輸統計數據顯示,1-2月,全國鐵路累計完成貨運量同比下降9.1%,全國鐵路完成貨物周轉量ye1同比下降10%。中國人民銀行4月14日發布的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和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也略有下降,同比增長11.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0.9個和0.6個百分點﹔

同時,2 月份的中國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 PMI )為 49.9% ,也在榮枯線之下徘徊(1月份為49.8%)﹔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而去年同期為8.6%),這也反映工業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另外,從拉動經濟增長的“兩駕馬車”的動力因素看,據海關統計,今年1-2月全國進出口同比下降2%。其中,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15.3%,進口比去年同期下降19.9%。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9%,遠低於去年同期的17.9%。受到地方政府化解債務壓力、嚴格債務監管和公共收入下滑的拖累,地方基本建設投資的引擎作用明顯減弱。還有房地產業發展也明顯趨冷,除了京上廣深大型城市,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受到短期信貸因素、中期庫存因素和長期人口因素的三重壓力,最為曾經的地方經濟增長引擎也是繼續失速。

如果用這些經濟指標對應的歷史數據回歸分析,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有可能隻在7%或以下。經濟增長下滑態勢比較明顯。

但與一季度的經濟指標相對偏冷的狀況相對應,改革紅利的釋放節奏明顯加快、一系列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升級的政策舉措出台明顯“熱度”不減,出現了四大明顯特征:

一是,隨著簡政放權力度不斷加大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以來市場活動明顯激發。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通報的2014年度全國市場主體發展情況看,2014年新登記注冊企業365.1萬戶,同比增長45.88%,注冊資本(金)19.05萬億元,增長99.02%。這一改革紅利的持續釋放,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今年一季度新增注冊企業態勢依然強勁。以此產生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氛圍開始形成。

二是,隨著政府大力推進實施“互聯網+”行動的啟動和頒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一批以互聯網新經濟為代表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層出不窮,傳統產業正在加速轉型升級,新型產業不斷彰顯新的活力。

三是,隨著“一路一帶”國家戰略的全面推進,以此帶動的沿線地區經濟還是全面布局,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沿海地區自貿區的深入改革創新,為區域經濟高層次、高起點開放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第四,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的資本市場新一輪牛市正式啟動,巨大的財富效應將激活市場消費潛能,同時將催生新一輪國企改革和兼並重組,滬港通、深港通和新三板市場的全面啟動也將根本改變我國資本市場結構,以資本市場發展將進一步加快資源優化配置,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潛能全面釋放。

這一冷一熱的強烈對比,也讓我們清醒地看到,目前經濟運行基本面暫時的“冷”,是我國經濟社會步入新常態下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處在接續關鍵期的客觀體現,是中央強烈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時期的“必然陣痛”。越是在這一關鍵時期,越要充滿信心、冷靜應對,保持定力,靈活施策,抵得住暫時的經濟下行、市場需求低迷、結構調整的困難,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針對新情況新問題,用好多種政策工具,多策並舉,守住穩增長保就業增效益的基本盤。

具體的政策方向還是要按照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今年工作的三條原則:

一是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特別是要給企業鬆綁,減少不必要的稅費,降低企業運行成本﹔要保持鬆緊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快資金周轉,優化信貸結構,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經濟。

二是要繼續保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穩增長要持續發力,要抓緊已經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相關項目落地,以財稅、金融、價格、投融資等一系列改革推動產業和區域結構調整,形成疊加效應,用足改革創新動力源,堅持以結構性改革,助力破障過坎,精准增加短板投資,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的有力措施,形成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升級的新動能。

三是要培育和催生經濟發展新動力。要進一步善創新創業政策組合,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雙引擎,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中國制造2025,釋放出巨大的內需潛力。通過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破除制約市場活力和發展的各種束縛,尤其要更加注重培育新生力量,抓住和用好發展的新機遇,奮力開創工作新局面。

還有,就是當前要進一步增強全民信心和改革銳氣。盡管當前我們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但要充分認識我國發展仍具有巨大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目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上仍然處於合理運行區間,對此絕不要動搖,按照既定方針,保持住定力,穩扎穩打必然久久為功。

(責編:盛卉、申亞欣)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