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徐簡
□985工程極大地增強了部分高校吸納教育資源的能力,把它們推到了高等教育分層結構中的頂層
□絕大部分最初生源質量排名靠前的985高校維持了優勢
□一些生源質量排名原本不相上下的高校,因為進入985與否而擴大了排名差距
--------------------------------------------------------------------
985工程對於本科生源的確存在一種聚集效應
2013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出《關於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就業招聘活動,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以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
該文件實施效果如何有待日后觀察,但其背后暗含的邏輯悖論讓人深思:一方面,政府通過出台並強有力地推行211和985等含有強烈國家意志的高等教育扶持計劃和振興工程,極大地增強了部分高校吸納教育資源的能力,把它們推到了高等教育分層結構中的頂層,同時使得非985工程和非211工程高校落到分層結構中較低的位置。這客觀上導致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因其不同的高校出身而具有不同的結構性位置﹔另一方面,當市場作出反應,把畢業生據此劃分為三六九等時,政府又判之為違反了公平原則,應該禁止。
這樣的市場反應也將對我國未來高等教育的格局產生很大的影響。一個潛在的后果是:一些非常出色的專業類高校——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因為未進入985工程,其畢業生面臨尷尬的處境,如任職重點高校的機會微乎其微。可以想見,在不利的市場反饋下,這些高校對學生的吸引力會逐漸降低,它們的發展會日益遜色於綜合性更強的985高校。
如果說就業市場——畢業生的出口角度的反應現在已經引起了相當的關注,那麼,從招生——學生的入口角度來看,這些國家意志的工程是否正在導致高質量生源向這些“工程類”高校集中,從而使得“非工程類”高校處於相對劣勢的位置呢?
這需要用數據來証實或者証偽。我們主要運用網絡上公開發表的中國網大大學排行榜中關於生源質量一項的數據,具體包括高校新生1998級、2001∼2006級、2010∼2011級,橫跨14年,共9個年級的生源數據,來對此進行分析。
無論是通過對單個高校生源質量排名的歷年比較還是對數所高校生源質量排名的歷年比較都可以發現,985工程對於本科生源的確存在一種聚集效應:對於那些生源質量排名本來就靠前的985工程高校來說,進入985工程加固了它們的地位﹔對於那些生源質量排名本來較為靠后的985工程高校來說,進入985工程提升了它們的生源質量排名。
財經類專業的吸引力沖抵沒能進入985的不利影響
985工程政策對非985高校生源質量有影響嗎?曾經擁有高質量生源的高校是否因為沒有進入985工程而日益失去高質量新生?
10多年來生源質量一直位於高考平均錄取分數排名前38位的非985高校有7所:北京郵電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另外,北京交通大學和外交學院各有一次,北京語言大學有兩次未能進入前38位,其他年份則全都位列其中。
有趣的是,這10所高校都屬於非綜合性專業特色類高校,包括3所財經類高校、3所語言類高校、1所政法類高校、1所外交類高校、1所信息技術類高校和1所交通類高校。從排名變化折線圖可以看出,雖然3所財經類高校的生源質量總體上仍然在提升,但是中央財經大學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生源質量排名的提升速度明顯下降,3所語言類高校的生源質量排名穩定中有微弱下降,其中,2001年和2002年是重要的分水嶺。北京郵電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近些年的排名一直在下降,北京交通大學在經歷急劇下降后現在比較平穩,外交學院則是在保持了多年的高生源質量排名后在2011年出現直線下降。
這一方面說明沒能進入985工程的確導致生源質量下降,另一方面也說明985工程不是影響生源質量的唯一因素,還有專業的影響。其中,財經類專業具有非常強的吸引力,乃至於可以沖抵沒能進入985工程的不利影響。
我們就以幾所財經類高校作一個比較。部屬財經類高校共有8所,我們對其中7所高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作推理分析。如果沒有進入985工程導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在生源質量排名上有所下降,而專業的吸引力又提升了所有財經類高校的生源質量,那麼,這3所高校與其他4所高校之間的生源質量排名的差距會逐漸縮小。正如我們所預期的,數據清晰地表明,一方面,7所財經類高校的生源質量排名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其他4所財經類高校與這3所財經類高校之間的生源質量排名差距的確在逐漸縮小。
一些曾經排名靠前卻未進入985的高校生源質量下降
一些高校的生源質量排名曾經位於前38位,如北京科技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等,它們的生源質量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985工程以綜合性和理工科高校為主。我們以同屬理工類、且在985工程政策前生源質量排名相當的一些高校為例,通過比較他們后來的生源排名變化,來分析進入985工程與否對他們生源質量所產生的影響。
具有鮮明對比的是北京理工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1998年,兩校的生源質量排名分別是37位和39位,在經過幾年的膠著狀態后,從2004年開始,二校的差距開始拉大,沒有進入985工程的華東理工大學的生源質量排名明顯低於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南大學的比較也耐人尋味。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南大學(其前身之一是中南工業大學)都曾經是冶金部所屬的實力很強的高校,因位處北京的地域優勢,北京科技大學的生源質量一直優於中南大學,但是自2001年中南大學進入985工程以后,二者的生源質量排名差距逐漸縮小,到2012年二者的生源質量排名已經非常接近。
另一比較有趣的對比是對同處北京且同以工科見長的5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的比較。在985工程推出之前,北京郵電大學排名最為靠前,之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但是自北京理工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進入985工程后,這兩所大學的生源質量都有提高,而三所非985大學的生源質量都相對有所下降或持平。
985工程雖然只是國家推出的眾多教育工程中的一項,但是顯然,在985工程政策下,絕大部分最初生源質量排名靠前的985高校維持了其優勢,絕大部分最初生源質量排名靠后的985高校提升了其生源質量排名,部分最初生源質量排名靠前的非985高校逐漸掉出排名前列,而一些生源質量排名原本不相上下的高校,因為進入985工程與否而擴大了排名差距。985工程正在重塑中國高等教育格局,部分頂級的專業特色類高校面臨嚴峻挑戰。
我們提出985工程影響本科生源的重要機制之一是就業市場的反饋,雖然教育部出台了有關嚴禁高校出身歧視的文件,旨在打破這個機制,但是其文件執行范圍也隻能囿於隸屬其管轄范圍的“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就業招聘活動”,對管轄范圍之外的就業市場卻愛莫能助。
在就業市場中,每個畢業生都有雙重身份,一是就讀的高校,一是所讀的專業。就業市場目前對高校排名的重視遠遠大於專業排名,這將引導高校選擇綜合發展的思路﹔就業市場若是更加重視專業排名,這對富有辦學特色的專業類高校則將產生莫大的激勵。
(栗曉紅為同濟大學副教授,張莉娟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