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經去世34年,卻仍為當地民眾深深懷念﹔他帶領群眾植下的滿島木麻黃,如今已長成防風固沙的茂密森林﹔習近平總書記撰文稱贊他“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老百姓尊他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為當地多年的習俗﹔他就是谷文昌,福建省東山縣原縣委書記。(4月7日 人民網)
何謂“公”,包公謂之“公”,關公謂之“公”,這都是千古流傳下來忠義兩全的代表、正義的化身。正如作家梁曉聲所說,“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在中國,在今天,一位共產黨的縣委書記,在他死后,居然會被普通的當地民眾尊稱為‘公’。”這一聲“谷公”,包含了群眾對谷文昌多少的尊敬和愛戴,多少的懷念和肯定。人民群眾是最朴實的,領導干部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就把他擁在心中。
服務群眾,沖在一線,“無畏”艱險。谷文昌為了找到防風固沙的植物,和技術人員翻盡資料、大海尋蹤,一下雨,各級干部帶頭沖進雨幕植樹,靠實干、苦干、帶頭干,終將一片沙海披上了綠裝﹔下放到寧化縣的谷文昌,被任命為隆陂水庫的總指揮,他堅持在一線指揮,甚至扛著巨大的石條與大家共同工作﹔植樹造林,治理風沙,修建水庫,戰天斗地的場景裡,總有他瘦削的身影。谷文昌不懼艱險,作為基層干部時刻沖在一線,不僅苦干而且能干,因突出的表現而被點名任命為省林業廳副廳長。相比現在有的官員,坐辦公室裡搖頭晃腦,從不肯塌下心來為民請命,更遑論去一線以身作則。與其光想著研究“人脈”、打通“關系”,不如實實在在做出一點成績,才能綻放出誰也遮掩不了的光輝。
腳踏實地,一心為民,“怕”帶私心。谷文昌一家被下放到閩西北偏遠的山區,卻在逆境中以堅定的信仰、坦蕩的胸襟,願意為改變禾口窮苦面貌拼上老命,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怕浪費公家的錢,他出差也要找便宜的地方住,怕別人說他楷公家的油並因此學習,他當副廳長都不肯添置木家具。如此種種,不勝枚舉。正因如此,文革被斗時,東山的紅衛兵以拉回當地批斗為名,將谷文昌保護回來。相比落馬卻沒任何反響甚至讓群眾放鞭炮慶祝的某些官員,群眾也同樣對得起谷文昌。谷文昌怕的是有損黨的形象,怕的是讓干部群眾心裡有芥蒂,他的“怕”更加說明了他是一個好干部。
“谷公”的“無謂”和“怕”都是為了對得起黨,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如果“無謂”是為了大膽貪污受賄,“怕”的是東窗事發,這樣的官員一定會被黨和人民拋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僅僅是說說而已,要把黨性牢筑心中,把群眾放在心上,相信黨、相信人民,方能夠以最好的心態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