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建到浙江到中南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過谷文昌,還在一篇題為《“潛績”與“顯績”》的文章中,稱贊他“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今年1月,與全國200多位縣委書記座談,在叮囑大家要做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時,總書記又一次深情談起谷文昌。
——《人生一粒種 漫山木麻黃——谷文昌的生前事身后名》,《人民日報》2015年4月7日第四版
今天,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文章《三十四年后的追尋——“四有”書記谷文昌》,該文第一作者是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同時並配發整版通訊和評論員文章,重溫一位離世34年的共產黨人——福建省東山縣原縣委書記谷文昌的事跡。
一位離世34年的縣委書記為什麼登上黨報的頭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重溫谷文昌事跡釋放了啥信號?梳理這個縣委書記的報道,我們發現這個書記原來不簡單。
信號1
全面深化改革時代呼喚“四有”書記
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書記——他已經去世34年,卻仍為當地民眾深深懷念﹔習近平總書記撰文稱贊他“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到過東山的作家梁曉聲,曾為所見所聞而慨嘆:“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在中國,在今天,一位共產黨的縣委書記,在他死后,居然會被普通的當地民眾尊稱為‘(谷)公’。”
谷文昌,1950年隨部隊南下至福建,在海島東山縣工作了14年,擔任縣委書記10年。后來任省林業廳副廳長。如果要說,他有政績,那就是他戰沙災,帶領群眾植下的滿島木麻黃,擺脫貧困。這些政績在今天有些干部看來似乎不是什麼大事,但谷文昌身上彰顯的精神力量對他們而言卻可能是一生取之不竭的財富。
——他公仆情懷,“對群眾有利的事,再難也要辦,有損黨形象的事,再小也不為”。擔任縣委書記期間,谷文昌針對東山風沙肆虐,百姓窮困,外出乞討者比比皆是,千方百計植樹造林,雖然“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屢敗屢戰,但始終不放棄。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找到一種叫木麻黃植物,並遍地種植,讓東山縣展現了一幅欣欣向榮、又富又美的生態文明新圖景。
——他心中有黨,“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文革期間,他曾被下放勞動,但每月准時交納3元黨費,他從沒忘記自己是名共產黨員。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是他的新戰場:到生產隊當農民,夫妻倆一年拾糞積肥上萬斤﹔守在田裡檢查虫害,領著技術員日夜試驗,終於讓所在村子,在全社第一個實現了畝產過《綱要》,全村人也終於吃糧從年頭吃到年尾不斷頓。
——他敢於擔當,“黨要求什麼,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去做什麼”。入閩前,谷文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第五大隊第三中隊黨小組長。部隊原來的任務是接管蘇滬杭,情勢突轉,上級要求他們隨軍南下,接管福建東山。聽說語言不通,氣候濕熱,“三個蚊子能炒一盤菜”,很多北方人犯怵了。谷文昌第一個舉手:“共產黨員,黨說要去哪裡,就去哪裡。”
——他清廉公正,恪守“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淨,把自己的腰杆挺直”。谷文昌的個人與家庭生活,十分艱苦朴素。他愛家人,但對他們要求很嚴格,常教育他們:“不許沾公家一點油!”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與全國200多位縣委書記座談,叮囑大家要做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用現代標准來看,谷文昌是個“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 谷文昌身上,就集中體現了“四有”品質。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當今中國,“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對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位離世34年的縣委書記為什麼登上黨報的頭條,正因為我們的事業需要千萬個谷文昌,需要打造一支對黨忠誠、敢於擔當、清白做人的干部隊伍,需要鍛造更多可負重、能奉獻的“鐵肩膀”,需要激揚那種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為信念的偉大精神和真摯情懷。
信號2
縣委書記要發揮“一線總指揮”作用
這位縣委書記,用自身的從政生涯,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縣委書記的擔當。
縱觀谷文昌的一生,雖然他曾任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但其人生輝煌的篇章卻是在縣委書記任上開始。正因為如此,他已經去世34年,卻仍為東山民眾深深懷念﹔東山老百姓尊他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這足以說明縣委書記這一崗位的重要性。
郡縣治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對“縣一級”認識十分透徹:“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而縣委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縣委書記就是“一線總指揮”。
習近平也曾在《擺脫貧困》中撰寫題為《從政雜談》的文章,其中談到縣委書記的責任,稱其為“芝麻官”千鈞擔。習近平說,如果把國家喻為一張網,全國三千多個縣就像這張網上的紐結。“紐結”鬆動,國家政局就會發生動蕩﹔“紐結”牢靠,國家政局就穩定。國家的政令、法令無不通過縣得到具體貫徹落實。因此,從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看,縣一級工作好壞,關系國家的興衰安危。一個縣小則十幾萬人,大則百把萬人,一個決策下去,其影響非同小可,來不得半點含糊。
正因為理解和熟悉,今年1月,習近平專程與全國200多位縣委書記座談,對縣委書記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簡而言之一句話,他希望縣委書記們都能像焦裕祿一樣,始終做到“四個有”: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當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為啥報道谷文昌這樣的縣委書記,並登上黨報的頭版頭條?其實,這也正說明中央對縣委書記的重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向縣委書記們發出號召,要擔負起黨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的作用,為黨分憂,為改革事業出力,成為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得力助手。
信號3
黨員干部要扭緊“總開關”,端正人生觀、世界觀
翻閱谷文昌的報道,他簡朴而有力的話語總讓人動容。
他在任時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黨來干什麼!”“挖掉東山窮根,必先治服風沙”,谷文昌擔任縣委書記期間,首先向沙災“宣戰”——東山縣第一次黨代會上寫下決議:“十年內全面實現綠化,根本解決風沙災害。”
他心系群眾,一切植根群眾——“我是黨的干部,就得和群眾吃一樣的飯、受一樣的苦、干一樣的活,群眾才會信任我們。”東山縣當年的一公社黨委書記林子策記憶猶新——大飢荒時,谷文昌到村裡了解災情。中午開飯,桌上隻有番薯和幾碗清澈見底的稀粥。隊長不忍,偷偷蒸了碗米飯。谷文昌一驚,謝絕了。
......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考察、講話、批示中,從增強黨性、加強學習、遵紀守法等多個層面闡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多次提到要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缺失,乃百病之源。
習近平指出,如果丟失了共產黨人的遠大目標,就會迷失方向,變成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者,最后意志消沉,奉行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甚至產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想法,把當干部作為一種謀取私利、巧取豪奪的手段。
“總開關”一旦鬆動,行為、作風焉能無恙?
習近平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說,有一個道理要反復講,就是黨的干部必須永不動搖信仰,矢志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習近平說,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
這些年,少數黨員干部缺“鈣”。經濟發展了,“理想高於天”的信念卻動搖了﹔生活條件好了,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好傳統卻丟了﹔沒有了槍彈的考驗,卻在“糖彈”的圍獵中倒下了。當他們身陷囹圄之時,都會提到由於自己放鬆了學習和思想改造,致使理想信念淡化,人生觀、價值觀發生偏差,最終導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些黨員干部遲到的懺悔,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的變質是從信仰缺失開始的。
反觀谷文昌,他在任時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而是默默無聞地奉獻,帶領當地干部群眾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后代的防護林,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他心系群眾,和群眾吃一樣的飯、受一樣的苦、干一樣的活,展現了他扎根群眾,服務人民的扎實作風。
報道谷文昌這樣的縣委書記,並登上黨報的頭版頭條,無疑也是在宣示,我們的黨員干部要時時刻刻擰緊“總開關”,端正人生觀、世界觀,隻有像谷文昌那樣,始終心懷敬畏、心系百姓,黨的事業才經得起風險考驗,中國道路才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