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賞櫻門票錢去哪兒了?校方:人工費、基礎設施費用開銷大
櫻花盛開時,武大煩惱季。
每年春天的櫻花花期,美麗的櫻花與百年學府武漢大學交相輝映,賞櫻游客紛至沓來,也引來了熱議:該不該收門票?收來的門票錢又去哪兒了?如何保証正常的教學秩序不被打擾?
問:有沒有借櫻花斂財?答:收費為維持校園秩序
26日,春雨淅淅瀝瀝,也擋不住游人賞櫻的熱情。武漢大學櫻花大道附近熙熙攘攘,天南地北的游客在櫻花樹下觀賞合影。據住在櫻園的學生介紹,在上個晴好的周末,游客擠爆了櫻花大道,出宿舍都寸步難行。“在武大看人海,是每朵櫻花的夢想。”
今年的“櫻花觀賞券”延續去年價格,為20元一張,游客最多時一天接近20萬人。這也引來了網民質疑:每年賞櫻人數近百萬人次,門票錢得有兩千萬元了吧,錢去哪裡了?甚至有網民笑稱,武大的校訓應該是“要致富,先種樹”。
對此,武漢大學黨政辦公室主任錢建國向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作出說明,他表示,學校只是利用櫻花開放期間收的錢,來支付櫻花開放前中后期所投入的管理、維護等人工費和基礎設施費。
錢建國說:“多數年份,可以收支平衡,但有些年份還會有虧空。財務部門收支兩條線,統一管理,沒有部門截留。”
錢建國跟記者算了一筆賬,賞櫻的人數很多,但買票的只是一小部分。校友,現役軍人,臨時上課、考試、培訓、開會、招聘等相關人員,都是免票進入的。早上八點前,下午六點后不收門票,隨意出入,再加上從家屬區等其他途徑進來的,真正通過買票進來的游客隻佔約三分之一。
“2009年之前每年櫻花門票的收入是100多萬元,2009年約200萬元,2011年,接近250萬元,去年門票收入約300萬元。”錢建國說。
門票錢去哪兒了?錢建國解釋,支出的大頭在維護秩序的人工費上。預防山火,維護旅游秩序,保証校園整潔,都需耗費大量人力。櫻花開放期間,周一到周五,每天的學生志願者和勤工儉學的學生700人左右,周末約800人。還額外增加了約200個清潔工,晚上十點賞櫻的人群才慢慢離開,清潔工都要忙到十二點以后,還有安保人員,這些都要產生費用。門票還需按規定交稅。
“此外,還有基礎設施方面的花費。”錢建國說,“櫻花開放前,要增置垃圾桶、樹圍欄、打圍擋,甚至包括增設的三個臨時衛生間,都是學校花錢租來的。有些不文明的旅游行為,導致學校在維護方面的開銷很大。櫻花開放期后,學校的操場草皮都要重新鋪整。”
錢建國說,收費是無奈之舉。如果不收費用,我們就隻能用國家撥款和學生學費支付,這樣更不合理。
“借櫻花斂財更是不可能。”錢建國說,“武大每年的經費數以億計,不會隻為了這些門票錢而人為設置關卡。校方從來沒有主動辦過櫻花節,隻在櫻花開放期間加強校園管理。收門票只是控制人流的一種手段。我們還通過多種方式勸游客去東湖磨山賞櫻。”
那麼,門票有沒有起到限制游客的作用?錢建國說,“對於千裡迢迢趕來的,高鐵票的錢都出了,對20元的門票錢當然無所謂,但是對於可來可不來的游客,尤其是以前已經來過的本地游客,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問:能封校限客嗎?答:學校做不到
如此多的游人集中涌入,武大是否考慮跟廈門大學等高校一樣,控制人流,限時段進入校園?
錢建國說,武漢大學校園面積大,校門眾多,很多家屬區就在校園裡,甚至還有很多不屬於武大管理的部門也在校園內,很難實施封閉。更何況,武漢大學是開放的大學,武大的櫻花不隻屬於武大。盡管游客的到來會給校園帶來干擾,但校方仍持歡迎的態度,師生們也表示理解和支持。
錢建國坦承,雖然學校計劃工作日把入校賞櫻人數控制在2萬人以內,周末控制在4萬人以內,但其實很難做到。
控制客流也有現實壓力。2011年,櫻花盛開期間,武漢大學正門口擁堵了上萬等待買票檢票的游客,人流與車流交織在一起。為了避免發生公共安全事件,學校不得不敞開大門,讓游客免費進入。
與其他高校相比,武漢大學的“櫻花劫”有獨特的煩惱。錢建國說,每年集中在一段時期,集中在學校的某個區域來游覽的,在全國的高校裡,隻有武大一家。而且以往游客主要是來自省內周邊,高鐵開通后,外省游客暴增,所以最近幾年學校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問:被景點化的高校怎麼辦?答:下達“限客令”
與武大面臨同樣“被景點化”苦惱的還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作為高等學府,其公共設施都是圍繞教學設置的,並不具備接待大量游客的條件。“被景點化”給學校師生的教學和生活都帶來了煩惱。游人入校有人攀花摘枝,有人踩踏草坪,有人亂丟垃圾,有人闖入教學區域,干擾教學。
面對大量游客,不堪重負的高校開始下達“限客令”。北大曾公布《團體參觀校園預約管理辦法》,清華也發布了《校園參觀管理公告》,均對入校游客人數和游覽時間作出規定。廈門大學也做出過同樣的規定。
今年,武漢大學校門口立著藍底白字大幅標志牌“櫻花節期間校外車輛一律不得入內”,這是首次對校外車輛進行限制,以舒緩學校的交通壓力。
錢建國表示,近日校方在跟武漢市旅游局溝通,希望旅游局幫學校增設預警系統,當人流量達到一定的程度,及時向各旅游團發出預警,疏散客流到東湖磨山賞櫻等方式來緩解壓力。(“中國網事”記者李建平 俞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