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博鰲時間的正日子,論壇一場接一場,形式多樣、話題密集。
主論壇未開,分論壇先火。一場主題為“政商關系新生態:君子之交,相忘於江湖”的分論壇熱了現場。如何理解政商關系新常態?政商關系何去何從?有些官員變得慵懶散漫怎麼辦?
前方有記者,后方有小廚﹔前方抓細節,后方抓深度。這些問題的謎團,且讓小廚慢慢為你解開。
政商關系,需要理性看待
說起政商關系,不得不提“紅頂商人”。有句話說,“當官要學曾國藩,從商要學胡雪岩”。
這胡雪岩就是典型的“紅頂商人”,顧名思義,經商且有官階頂戴的人。這一身份充分體現了其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第一,是官而非官,是商亦非商﹔第二,商要靠官,官離不開商﹔第三,官商同體,同生同亡。中國古今,政商關系之錯綜復雜,可見一斑。
其實,政商關系不是“瘟疫”,經濟發展避不開這一客觀存在,關鍵是如何理性面對。一提到官和商,人們往往會突出他們之間的負面效果。官員腐敗的背后,不都會牽出很多企業家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但以此將官商的理性交往一棍子打死,就大可不必了。
正如分論壇中的多位演講嘉賓所說,“政治人物要靠企業家來發展經濟、提升經濟。因為政府不是一個經濟的主體,企業家才是主體,所以政府一定要支持”。於是不免讓人想起習近平兩會期間參加江西團審議時所說,“反腐不會影響經濟發展”,理順為政者與從商者的關系,反而是經濟發展的有力推手。
官商之間,擺正各自位置
一條官路、一條商路,二者如何鋪設才更健康順暢?
打個不甚恰當的比喻。一種方式是平行路面,兩條路永不交叉,隻能相互遙望。另一種方式是十字路口,官路交叉商路,到了路口如何轉向是個問題。還有一種方式是架起立交橋,官和商不“粘”在一起,又有互通岔口,但運行規則至關重要。
不管怎樣,重要的是官和商擺正位置。按論壇嘉賓的說法,是要“各按其位、各負其責、各得其所”。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強調,“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權力過度伸手干預經濟運行、市場規則、企業管理,勢必扭曲公權力的本質屬性,扭曲官員應是服務公仆的要求﹔資本和金錢過度綁架權力也會侵蝕公共管理的根基,久而久之更會侵蝕百姓對政府的基本信任。
清醒地認識到政府、企業和社會各該干什麼,比費盡腦子入圈子、結幫派、搞團伙重要得多。習近平總書記一再批評團團伙伙、利益集團,又何止是針對不健康的政治生態,也同樣針對不良的政商關系。
透明政商,呼喚法制規范
政商關系客觀存在,但如何才能保証良性透明?答案是法治和制度。
習近平強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用制度給官員手中的權力設定邊界,也給金錢的侵入設下障礙。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規則在透明中制定,僥幸介入終不可行。當然,官與商的關系平等極為重要。誠如龍永圖先生在論壇中所言,既然是君子,首先是平等,政府官員不能佔有大量的權力,而讓企業像乞丐一樣拿政府官員手上的權力。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法律規范是個底線框架,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都需要明確,對政商關系來說更是如此。比如,近年來,政府不斷簡政放權,制定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就是要在法律層面和制度層面有依據,人們將清單的功能分別總結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責任必須為”﹔同樣,企業也有一張“負面清單”,讓企業知道不該干什麼,做到“法無禁止皆可為”。
近幾年,民眾深感欣慰的是,官更像官了,商只是商了,各在其位、各謀其事,勾肩搭背的少了,相敬如賓的多了。官與商之間的那層模糊關系正被慢慢剝離。
習近平曾打過幾個絕妙的比喻:“魚和熊掌”論,厲聲告誡切莫權錢兼得﹔“溫水青蛙”論,警醒官員時刻有戒不鬆懈﹔“君子之交”論,倡導風清氣正新生態。正是要實現政商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想當“紅頂商人”?別做夢了!因為健康的經濟環境容不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容不下,公平正義的法律制度容不下。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