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為自己省份打起了廣告的海南省主政官員,自然不會錯過微信這種新潮工具。當被中新社記者問及是否用微信時,羅保銘書記就說,不但看微信,看到好的還會轉發給身邊的朋友看呢。
在新媒體時代,微信已成為一種主流的社交工具。每天醒來,看看朋友們在做什麼﹔節假日,看看微友們各地游玩的見聞,這些都成了生活常態。這股潮流也漫進政府機關,今年兩會期間,有些官員身份的代表、委員們紛紛伸展出微信絕技,成為會議的一道別樣風景。
中國駐巴西大使李金章算是一位“資深”微信控,他告訴記者,在微信朋友圈剛發明出來的時候,他就用上了。打開他的朋友圈,裡面不光有很多巴西風情的美麗圖片,還有世界杯盛況。
“微信是個好東西,因為在國外與國內的通訊聯絡中,別的聯絡方式都要收費,而微信聯絡最快捷,成本也是最低的。”李金章對中新社記者說。
在他的朋友圈裡,不光有小學同學、中學同學,還有使館同事,以及在巴西的華僑華人等。另外,中國駐巴西的使領館也有一個微信平台,在和中資機構、中巴企業聯系時都用這個微信平台。
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也在一年前成為微信用戶。他主要用這種工具和國內的朋友們交流,也轉發一些文化類的信息。
在日本,除了開記者會解答中國熱點問題外,程大使所在的中國駐日使館還建立了微信平台和微博,平時除向在日華僑等發布一些提示性信息外,還向日本國民介紹中國的文化,增進雙方的了解。
外交部副部長程國平沒有微信朋友圈,但他很願意談這方面的事。他對記者說,大使處在外交第一線,在駐在國要更好地履行使命,就要廣交朋友,深交朋友。隨著時代的發展,通訊手段的更新換代,外交官充分利用當代科技手段實現對外交往不拘泥於僵化的外交方式,對大使的職責和能力來說是一種考驗和必然要求。
不僅是從事外事工作的官員,許多在國內工作的官員也加入這場熱潮。剛剛履新的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就加入了微信隊伍,他主要用微信和家人交流,曾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的他,以前在微信朋友圈裡加了不少學生聊聊課程研究。
資深網民江西省上饒市委書記陳俊卿創建了一個200多人的微信群,被民眾親切地稱為“微信書記”。陳俊卿說,在上饒,微信已經成為所有干部工作的工具。他建的微信群已經發展到千人規模。
“我們建微信群,就是要達到干部問政零障礙,干群之間的聯系零距離,信息宣傳零時差,還有零等待,實現‘四個零’的作用。”陳俊卿說。
南充市副市長朱家媛不僅自己看,還向大家推薦公眾號“政商內參”。她表示,裡面推送新聞非常及時,閱讀起來很快捷方便,“讓我們可以在很短時間內了解到各種政商新聞”。
實際上,類似微信這種新型的傳播媒介近些年來迅猛發展,甚至已經寫入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報告,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指出,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跟上這種潮流,一些官員變成“自媒體人”,其實也是“與時俱進”的現實需要。
陝西省寶雞市委書記上官吉慶表示“自己不怎麼用”,但相當重視這種工具,他下屬的新聞科每天都會搜集有關寶雞市的各種正負面報道,其中會涵蓋“朋友圈”、“微博”上搜集來的信息,“尤其是反映群眾在寶雞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我都會第一時間批示、反饋到區縣”。
在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邵志清看來,微信也可以成為與媒體打交道的“新招”。全國兩會期間,記者向邵志清要相關材料。他就問記者:“要不加微信,我直接在微信上現在就能發。”立刻,現場的場面變成了大家立刻掏出手機“掃一掃”。對於這種採訪方式,媒體評價說“萌萌噠”!
由於新媒介上有海量信息,內容紛繁駁雜,許多官員也呼吁,要甄別有益和不良信息,讓更多正能量在微信上傳播。這一點,中央領導層顯然已經意識到,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重視新型媒介運用和管理,規范傳播秩序。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提到,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提高普法實效。
河南開封市政協副主席蔣忠仆表示,拿不准的東西,堅決不要轉,一定要根據自己對社會、知識、倫理的認知去判斷內容的真假。另外,一些提供科學知識的、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積極樂觀美好的文章,可以積極弘揚和傳播。
亦有代表認為,轉發東西得自己先甄別一下。有些東西一看就是胡說的,不僅不能轉發,最好要在自己的朋友圈裡說明情況,辟辟謠。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是信息時代必然的產物,從個人來說,我們應該尊重社會的道德底線﹔作為政府的主管部門,也要主動去適應這種新形態。”蔣忠仆表示。(完)(中新社記者歐陽開宇、高紅超、董冠洋、韓璐、李凌、曾鼐、劉佔昆、蔣濤、劉旭、趙曄嬌等參與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