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正文

中國聚焦:中國“創客”興起 民間力量助力國家創新戰略

李樹峰 馮璐 毛思倩

2015年02月28日14:10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聚焦:中國“創客”興起 民間力量助力國家創新戰略

   新華網北京2月28日電(記者 李樹峰 馮璐 毛思倩)“創客”潘昊的故事可以追溯到7年前:2008年,畢業兩年多的潘昊從英特爾公司辭職,從小喜歡小發明的他在北京租了間房,成為一名“創客”。2010年,潘昊成立了深圳第一個創客空間——柴火空間,目前空間會員已接近1000人。

   “柴火空間”坐落在深圳華僑城內的一間小廠房中。玻璃櫥窗裡擺滿了創意產品,從拼裝機器人到可以加熱水杯的杯墊,都可以自己動手拼裝。再往裡看,目光很容易就被一片挂滿了各式電子元器件的展示牆吸引,不時有人過來,拿起一個元器件觀察擺弄。

   像潘昊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加入到“創客”群體中,提倡自己動手的“創客文化”正席卷中國各大城市。

   “創客”一詞對應英文的maker,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克裡斯·安德森在其著作《創客:新工業革命》中這樣描述創客:他們使用數字工具,在屏幕上設計,越來越多地用桌面制造機器制作產品﹔他們是互聯網一代,所以本能地通過網絡分享成果,通過將互聯網文化與合作引入制造過程,他們聯手創造著DIY(自己動手制作)的未來,其規模之大前所未見。

   創客們通常在固定的場所聚會,這些場所被稱為“創客空間”。創客空間提供場地和基本的工具,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人們因為興趣聚集到一起,分享彼此的想法,並一起動手,將想法變成現實。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創客的數量龐大,並有著成熟的活動空間。北京創客空間、深圳的柴火空間和上海的新車間,是成立較早且知名度最高的三個場所。成都、西安、重慶等中西部城市,也有大量的創客在活動。

   “國外有車庫文化,但是中國沒有。”西安創客空間發起人趙哲鬆說,自己設立創客空間,就是要給有類似想法的人提供一個平台。

   趙哲鬆創辦的創客空間位於西安市一所大學附近。空間提供免費的場地、工具、茶水和咖啡。來這裡的人有西安各個高校的大學生,還有一些已經工作,但是對動手和創新感興趣的人。

   “在這裡看到了很多新技術和新想法,”在西安一家國企擔任工程師的馬健說,“在和大家的交流中,學到了很多新東西。大家還可以一起動手創作,收獲非常大。”

   不少創客懷揣創業夢想,希望將自己的創意商業化。在這部分人看來,現在有了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可以輕鬆地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產品,這比“喬布斯們”創業時的車庫要好太多。有不少創意產品獲得了投資者的支持,甚至賣到了國外。

   創客們的實踐多是出於興趣,鬆散又很難形成規模。但這種民間自發的創新實踐卻與中國政府的宏大目標不謀而合:中國政府希望調動民間力量,提高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並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正因為看到了民間創新實踐潛在的巨大力量,中國政府對創客空間採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

   2015年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廣州、深圳等地考察,前往深圳創客聚集地“柴火空間”,了解創意制造的情況。

   李克強表示,要促進生產要素更多向有前景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集聚,讓更多“創客”自由創業、能夠成業,使千千萬萬小微企業成長壯大、活力迸發。

   總理的許諾很快兌現。2015年1月底,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創客空間、創新工廠等孵化模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實現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台。

   地方扶持政策也陸續出台。上海市提出“十二五”期間全市將建設100個面積不少於100平方米、配備DIY實驗設備的“社區創新屋”,鼓勵普通市民開展創意和創新實踐活動。“北京創客空間”則與風險投資合作建立了孵化中心,利用專門投資基金支持有價值的創客項目。

   除了來自政府的支持,創客們的活動還引起了大公司的興趣。科技企業富士康在2014年建立了一個專門為“創客”服務的工廠,工廠根據“創客”要求生產個性化產品。中國知名家電企業海爾集團也在公司內部建立了創客實驗室,為“創客”們提供創意展示、開放交流、經費支持等服務。

   為了吸引優秀的“創客”,中國知名企業聯想集團在2013年啟動了一場全國范圍的創客大賽。聯想希望通過比賽,找到優秀的創客,作為聯想今后發展的生力軍。最終,這次大賽吸引了5萬余名創客,征集創意作品近10萬件。

   盡管面臨成熟大公司競爭、缺乏資金等困難,創客們仍然有著自己的優勢。克裡斯·安德森認為,新一波“創客運動”中的重大機遇就在於保持小型化與全球化並存的能力:既有手工匠人的原始,又具創新性,實現低成本的高技術。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創客學院院長薛靜萍表示,中國正處在從模仿到創新的轉變,“創客”們借助互聯網和新工具,實現了產品自制造,這將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創意產品問世,也將引領中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互聯網和傳統制造業更好地結合起來,這是對工業化進行再工業化的一個過程。”薛靜萍表示,第四次工業革命,創客將會是一支生力軍。

(責編:申亞欣、盛卉)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