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抓住主要矛盾:從人民群眾最關注的問題入手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有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是衡量執政黨能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標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改革的確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一方面是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引發一些深層次矛盾,帶來某些方面和某種程度的震蕩、失衡或錯位,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譬如走向共同富裕過程中階段性的貧富差別過大問題、由於改革沒有到位而存在的嚴重腐敗問題、受市場經濟負面影響出現的道德滑坡、社會失信問題,尤其是執政黨在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方面出現的問題,不僅給改革罩上了陰影,設置了障礙,更為人民群眾所憎恨和不滿。“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伊始就把“贏得民心”的任務放在首位。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同志高密度的發表講話,要求必須恢復和發揚我們黨緊密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黨中央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不久就出台了“八項規定”並帶頭貫徹執行。兩年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基本得到抑制,人民群眾強烈感受到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又回到人民中間。腐敗不除,國無寧日。腐敗嚴重敗壞黨的形象,離間了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有鑒於此,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以來以大無畏的政治勇氣和堅強果敢的決心,出重拳嚴懲腐敗,揪出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虎”和“蒼蠅”,將其推上正義的審判台。這些,都起到了贏得民心的作用,使億萬人民看到了黨和國家的希望,自覺地投入到改革開放的洪流之中。
謀劃改革大計: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是我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所在,但是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卻從來都是不容易的。在這方面,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為我們做出了表率。目前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現階段的改革所處的環境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有很大不同。如果說那時候主要是針對原有體制弊端進行“存量改革”的話,當前改革已經是“增量改革”,即不僅要解決改革開放以前原有體制的問題和弊端,更要破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的許多新矛盾和新問題。目前改革面臨的情況錯綜復雜,涉及問題繁多,改革難度加大。尤其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社會階層不斷分化,社會矛盾尖銳,弱勢群體為了維護自己利益期盼改革,而既得利益群體不願意傷害自己利益而阻礙改革,改革面臨的困難、阻力前所未有。加之由於國內因素和國際環境影響,目前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社會情緒浮躁,給改革帶來不少困難和風險。面對這些情況,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敢於“啃硬骨頭”和勇於“涉險灘”的勇氣和一往無前的精神,迎難而上,不懼艱險,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和藍圖,開啟中國改革新的航程。特別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總目標的確立,既堅定不移地堅持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又指明了改革實現的有效途徑。解放思想從來都是與實事求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推進改革的進程中,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做到解放思想與實事求相統一的思想方法,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實事求是地領導和規劃改革,不僅敢於推進改革,又善於從客觀實際出發謀劃改革,努力追求改革“低投入、高產出”的邊際效應。
處理好全局與重點關系:善於領導全面深化改革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這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復雜性和艱巨性對於當前的中央領導集體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兩年來的實踐客觀地告訴我們,他們已初步交出了合格答卷。
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因此,三中全會《決定》和四中全會《決定》均從不同角度作出了規劃和部署。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就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改革和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政府職能轉換,為市場主體進一步拓寬經濟空間。在政治體制改革上,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積極有序地不斷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真正實現人民在政治上當家作主。在文化建設和文化管理體制改革上,要逐步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中華民族騰飛提供精神動力,要通過文化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在發展民生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上,要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縮小分配差別,通過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要為可持續發展和子孫后代創造良好環境等。這些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改革任務必須逐步推進,全面改革的任務才能最終實現。
改革核心所在:始終心系群眾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之所以能夠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廣泛支持,其深刻根源來自於他們對於人民群眾深切的感情,真正能發揚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具體行動。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上任那一天起,就堅定不移地高揚起群眾路線的思想旗幟,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全部價值追求。2012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大剛剛結束,習近平同志在新一屆政治局常委見面會講話中就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它的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就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沒有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隻有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才能始終保持黨的執政地位。正因如此,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高度重視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問題,將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作為治國理政的根基。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民大眾並沒有完全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而黨內不少人的群眾路線觀念卻淡漠了,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缺失了,對人民群眾的正當利益和疾苦視而不見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也發生了動搖。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勇敢地正視這些問題,旗幟鮮明地指出應該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而出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不我待,形勢逼人。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還面臨著許多的矛盾和困難。解決這些問題是為了人民群眾,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又必須依靠人民群眾。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
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