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村下鄉插隊了七年。在那裡,他和老百姓們一起艱苦奮斗。習近平說,這是他受益終生的七年。
深處黃土高原腹地的梁家河村溝壑縱橫、墚峁交織,一排排土窯依山而建。在梁家河村考察時,總書記特意來到他下鄉時居住過的窯洞。
中共中央總書記 國家主席 中央軍委主席 習近平:“這是后來蓋得吧,我先看看咱老地方。”
梁家河村村支書石春陽告訴記者,196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這口窯洞裡開始了他的知青生活。他回憶說,那一天,小村裡迎來了一支特殊的隊伍,不到16歲的習近平和14名北京知青一起,沿著一條寬一米左右的破土路,徒步來到梁家河。
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村支書 石春陽:“他們是元月13號從北京出發的,到這兒就應該是15、16號了,當時回想的話習近平住的是第二個位置。”
和所有北京知青一樣,初來乍到的習近平在生活上和勞動上都不太適應。他曾說,自己當年插隊時過了“五關”的歷練,分別是: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
梁家河村原村支書 習近平入黨介紹人 梁玉明:“當時近平的思想有負擔,不多說話,不愛說話,不善於說話,每天就是跟上我搞農田基建,慢慢慢慢地他就習慣了。”
梁家河村村民 王興成:“剛來才16,吃飯不會做,給做什麼吃什麼,都是窩窩頭,小米飯﹔干活我們干什麼他干什麼,慢慢地拉糞、掏地、鋤地、挑擔子,山上挑麥子都干。”
在採訪中,老鄉們說的最多的就是,當年習近平干活利索,能吃苦,而且非常愛讀書。在習近平曾經住過的窯洞裡,記者看到,一盞墨水瓶做的煤油燈非常引人注意,村民們說,下鄉插隊時,習近平每天晚上都會在這樣一盞煤油燈下讀書,經常讀到深夜。
梁家河村村民 武暉:“除過生活用品之外,整個都是書。外國文學書也有,古代書我那時候(記得)很明顯的就是一個三國志,給我的印象特別深。”
從不會做飯、不會干農活,到鄉親們眼裡能吃苦、愛讀書的好后生,習近平逐漸贏得了老鄉們的信任。很快,他成了村裡的青年積極分子。1973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村民們看來,入黨后的習近平變化更大了,在他的帶領下,村裡的青年們也跟著學了不少東西,大家的感情越來越濃。
梁家河村原村支書 習近平入黨介紹人 梁玉明:“習近平愛講故事,中外故事他都講,他們都聽他講故事,農民給他講怎麼種地、怎麼犁地、怎麼鋤地,互相交流。”
習近平曾經把鄭板橋的一首詩改動過幾個字,表示他對上山下鄉的體會,詩中說: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梁家河村,他與老百姓情同一家,心中永遠眷戀的是腳下那片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
中共中央總書記 國家主席 中央軍委主席 習近平:“我的人走了,但我把我心留在了這裡。從那個時候我就說,今后如果有機會我要從政,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在梁家河村插隊工作的習近平,為鄉親們辦了不少好事、實事,大家一致推選他擔任大隊支書,從此習近平帶領全村群眾艱苦奮斗,讓梁家河的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