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正文

專家:上下班時段人的步伐越快說明城市壓力越大

崔玉娟

2015年01月25日09: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專家:上下班時段人的步伐越快說明城市壓力越大

  1月16日,青年歌手姚貝娜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去世。姚貝娜生前所在的華誼兄弟音樂公司指責深圳一媒體,未經家屬同意偽裝成醫生助理,偷拍姚貝娜遺體,引起輿論嘩然。

  連日來,相關問題不斷發酵,有網友感嘆:“作為一個藝人,姚貝娜生前的一切都已經被陸續消費,甚至藝人的生與死也都如此。這聽起來過於殘忍,但事實就是如此。”

  事實上,姚貝娜離世,留下的不僅是兩隻眼角膜,還有更多。2011年,當姚貝娜得知自己患有乳腺癌,坦然理智地接受治療﹔即便生病以后,也昂首闊步行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再次患病,仍堅持工作,直至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姚貝娜讓人贊嘆的同時,也不免讓人唏噓:其間,她承受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壓力。

  其實,如今的北上廣深的青年群體中,壓力普遍存在。如何管理壓力,是每一個社會成員不容忽視的課題。針對這一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北京青年壓力服務管理中心主任熊漢忠博士。

  於娟的警告

  “青年壓力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尤為突出。”熊漢忠說,當前,青年壓力主要有“大、多、難”三個特點,“有一個簡單的衡量指標:上下班時段,單位時間內,人的步伐越快,某種程度上說明城市壓力越大” 。

  在熊漢忠看來,壓力之“多”不僅指某一方面的壓力多,還包括壓力的多元化。“住房、交通、環境、工作,都會給人造成壓力。而在中小城市,壓力則多體現在某一個方面” 。很多青年群體中的社會普遍現象都可以從壓力問題上追根溯源。

  華為員工的過勞死、淘寶店主的過勞死、“四大”女孩的過勞死……這些涉及青年過勞死的事件讓熊漢忠記憶猶新。“這是壓力的軀體化表現。長時間處於壓力之中,身體就容易出現問題。”熊漢忠說,這跟東方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有關,“我們習慣了說‘沒事沒事’,習慣有壓力自己扛起來。表面上看沒有壓力,但是真正的壓力沒有宣泄的渠道,最終會在身體最薄弱的環節出問題” 。

  2011年,復旦大學女教師於娟因患癌症離世,她的《生命日記》和題為《此生未完成》的書籍流傳甚廣。她在一篇《為什麼是我得癌症》的博客文章中寫道:“現在這個社會上,太多年輕人莫名其妙得了癌症,或者莫名其妙過勞死,而得到的原因往往是所謂的專家或者周圍人分析出來的。”於娟親歷癌症,她從飲食習慣、睡眠習慣、突擊作業、環境問題等方面分析了自己得癌症的原因。但是,她在此文的開篇第一句話是:“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

  於娟的警告是對壓力軀體化的最好注解。但是悲劇在於娟之后一再發生。

  熊漢忠認為,壓力的長期積聚,危害最大。

  “大多數人往往會存在錯覺,覺得突發的壓力最難處理,卻忽略了慢性的長期壓力,這樣的壓力危害最大。”熊漢忠解釋,人際壓力就是其中一種:“人在職場,如果遭遇人際壓力,要麼改善關系,要麼換地方,總是忍著不是長久之計。”

  熊漢忠告訴記者,壓力通常有三方面信號:心理信號、生理信號和行為信號。包括情緒壓抑、起伏不定,意志力不強、注意力不集中等,以及一些與年齡不匹配的表現,甚至感冒、發燒、拉肚子,打人、摔東西,出差錯的概率增加等,都可以從壓力方面尋找根源。

  可怕的失控

  2015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等人民法院對復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殺人上訴一案進行公開宣判:裁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死刑判決將依法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此前,在一審被判死刑后,林森浩在看守所寫給父母的唯一“家書”中,推薦家人讀一本叫做《心靈控制術》的書,並囑咐家人克服自身性格缺點,成為精神富有的人,好好生活、展望未來。

  《廣州日報》曾刊發文章,就林森浩的深層犯罪心理專訪廣東警官學院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宋曉明。宋認為:“他(林森浩)投毒,心裡是有憤怒和不滿的。那麼,他的憤怒情緒是從何而來?我認為這與他嫉妒、自卑、敏感、脆弱的性格缺陷和處理人際關系及情緒調節能力低有關。具有這些不良因素的人在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而挫折往往使他產生憤怒、怨恨、敵視等消極情緒體驗,並長時間難以排除。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如果受到一點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的刺激,他就會情緒發作,導致行為失控而作案,傷害他人”。

  這就是熊漢忠最擔心的問題,長期的壓力積累,容易造成極端事件和行為的發生。“壓抑感容易形成敵意。處理得比較好的人,會從積極的一面去解讀,而總是看到消極一面的人,就很難處理這樣的情緒。”

  熊漢忠在給企業員工做輔導的過程中,遇到一件事情。一名員工平時各項工作都很認真,領導對他也十分信任。但是一段時間內他總是出差錯,因而受到批評,領導對他的要求也更嚴格。后來,這名員工輕生。“開始沒有了解到壓力信號問題,壓力沒有緩解,就容易走向極端。”熊漢忠建議,在一個人壓力信號出現較少的時候,就開始進行引導緩解,才能避免極端事件的出現。

  人際關系的壓力在獨生子女群體中較為明顯,“因為從小缺乏兄弟姐妹的相處和競爭,一旦出現人際關系問題,容易缺乏處理能力,因此要適當幫助他們在一些環境中多做體驗和溝通。”熊漢忠說。

  不是一個人的戰斗

  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是一家隸屬於團北京市委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中心的心理咨詢師和志願者會通過專業的心理學方法,為社區、企業、學校、部隊等單位提供心理學服務。

  熊漢忠印象很深的是,最初到企業推廣壓力管理的方法時,企業很抵觸,企業主不敢直接碰心理、壓力問題,“那麼我們就換一個題目,比如科普講座、傳統文化等”。后來,企業主也意識到,熊漢忠和同事的工作可以幫他們分擔員工壓力,緩解員工與領導之間的矛盾。

  近年來,情況有所變化,但是,“叫好不叫座,仍然是一把‘虛火’。”現在,熊漢忠去企業講座,講完了會有人圍著,除了問工作問題還問個人問題,有的要求推薦書、推薦學習班。“大家在觀念上不排斥了,但是還需要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再推一把。”在熊漢忠看來,壓力不僅僅是個體的問題,需要社會、組織、個人三方面一起進行壓力管理。

  “現在大家關注的多是個人層面的問題,組織層面目前還不足夠重視,比如企業、機構,怎麼樣採取方法讓組織的壓力處於正常或偏小的狀態。”熊漢忠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經濟高速發展,很多人看重追求功利化的東西,社會應從上到下地參與價值觀的重新建構或者調整。

  對於個體的壓力管理,熊漢忠提出5點具體建議。

  首先是心態調整。“逆商、情商、樂商都很重要。”熊漢忠解釋,逆商是指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他尤其強調樂商的重要性:“這是一個人樂觀的能力,遇到事情積極解讀,把消極事件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還要影響周圍的人。壓力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消極的人更多地將壓力解讀為不好的,而對於樂商高的人來說壓力卻是一種動力。”

  其次是放鬆,尤其是主動的放鬆。“我不是不贊成拼,但是,過分拼不利於緩解壓力。缺乏主動休息的意識,心理生理都會疲倦,極端情況就會生病”。

  第三,學會放棄,做減法。“很多人的時間被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佔領了,反而忽略了重要不緊急的事情。”熊漢忠舉例說,比如個人的學習,不緊急,但是很重要,早幾年提高,機會來了,就能抓住。

  第四,要釋放。“中國人常常把壓力埋在心裡,交給我的任務完不成,但是又不好拒絕。”熊漢忠說,有人不敢釋放,有人釋放的方式錯了,比如打人、罵人、喝酒,這又會帶來新的壓力。

  第五,重組很重要。壓力大的時候,需要重組生活方式、各種習慣、人際環境、物理環境等。“有的年輕人常常熬夜,造成生物鐘紊亂﹔飲食習慣不好,造成身體上的負擔。”熊漢忠解釋,比如在辦公桌上擺一盆花,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與親人、朋友、同事人際關系的改善等。此外,在熊漢忠看來,志願服務是最好的減壓方式,“社會價值感不強,沒有感到被認可、被需要的人,往往壓力更大”。記者 崔玉娟

(責編:楊芳、肖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