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兩個月再版4次,銷售近20萬冊﹔第二輯策劃中﹔計劃出中英雙照本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蕩、政權垮台,其中貪污腐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解讀:“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出自《荀子·勸學》:“肉腐出虫,魚枯生蠹。”意思是肉腐爛了就會生蛆,魚干枯了也會生虫。宋代蘇軾所著《范增論》說:“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意思是東西總是自身先腐爛,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習近平引用“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警示腐敗是黨和國家災難的重要源頭,領導干部潔身自好,務實清廉,才是黨和國家長久發展的基礎。
新京報訊 打老虎、拍蒼蠅、發揚釘釘子精神、打鐵還需自身硬……去年11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不僅輯錄了十八大以來至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富有特色的70條引文引言,還進行了簡明扼要的解讀。
昨日,在北京舉辦的該書出版座談研討會上,記者獲悉,在出版不到兩個月已再版4次,《平易近人》已實際銷售近20萬冊。
據新京報記者了解,目前已啟動的《平易近人》第二輯創作中,計劃將習近平2015年新年賀詞中“點贊”、“蠻拼的”等最新觀點、思想收錄解讀。
“常用大白話大實話釋疑解惑”
全書共輯錄習近平總書記各種場合發表的70個詞條,開篇是2012年十八大后不久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到的“中國夢”。
隨后的主體部分,據該書主編陳錫喜介紹,又分為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語篇和詩文引用篇,“基本能涵蓋習近平語言風格的全貌。”
而每篇引文的排列,陳錫喜稱,又按中宣部所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的框架,使讀者在讀完全書后,把握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總體思路。
該書在《出版說明》中認為,習近平常用打比方、講故事的方式闡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話、大實話等俗文俚語來釋疑解惑,用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元素來提綱挈領、縱橫捭闔,“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平實中蘊含著大智慧,更有一種透徹、直指人心的力量。”
上海交大正策劃考慮第二輯
《平易近人》是否將繼續下去?昨日,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朱健透露,在擬推出的《平易近人》第二輯中,他們希望把習近平的新思想、新觀點收錄進去,“比如總書記去年11月出訪澳大利亞時,曾把中國生動比喻為人群中的‘大塊頭’。”
習近平在2015年新年賀詞中提到的為人民“點贊”,和干部“蠻拼的”,也在朱健的考慮范圍中。
目前,第二輯已在策劃考慮中,但出版日期和書名等具體細節仍未敲定。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副總編劉佩英如此透露。
而據朱健介紹,針對廣大留學生讀懂中國和學習中國語言的需求,他們計劃出版《平易近人》的中英雙照本。
■ 揭秘
上海交大團隊創作 前后12稿
多名主要創作人員回憶,《平易近人》一書的創意成型於去年2月,此后經歷了研討內容、編寫、送審等階段,於去年11月定稿,前后共有12稿。
起初,書名還不是《習近平的語言力量》,而是《習近平的語言世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朱健向新京報記者回憶,但后來大家討論時感到用“力量”一詞,“因為其實這不是一個研究語言風格的書,更多的是希望以此為切入點,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引領人們讀懂中國。”
創作團隊中,主編和3名編著都是上海交大“班底”。
“陳錫喜是我們馬列主義方面的專家,丁曉萍是人文學院副教授,北大中文系畢業的,文筆很好。”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佩英說:“還有其他兩個比較年輕的思政課老師,平時就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感觸,知道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語言。三個方面作者搭配起來,是非常合適的。”
該書還經過了新聞出版、宣傳等主管部門審讀,其中,中宣部出版局局長郭義強昨日介紹,“這本書經過我們中央宣傳部出版局的審讀,同意該書正式出版。”
朱健回憶,主管部門是逐字逐句審讀了書稿,並反饋了詳盡的指導意見。
“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審讀批復中說,該書的出版發行對於廣大干部群眾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很有幫助,並對該書詞條選擇、體例完善、編寫規范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郭新立說。
■ 對話
“解讀要最基層語言,不要高大上”
新京報:為什麼要想到在總書記的引文后面寫文章做解讀,不擔心解讀出問題嗎?
劉佩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給中央總書記的講話做解讀,我們是非常慎重的,也不敢隨意做解讀。但因為專家都是做這方面研究的,請對了專家,內容就不會有太大問題。而且現在缺少的就是解讀,也不能從高大上角度去解讀,反而需要從最基層、普通的語言解讀習總書記的通俗語言。
新京報:收錄詞條的標准是什麼?
陳錫喜(《平易近人》主編,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其實也沒有很嚴格的標准,主要是基於兩點考慮。一個是,我們從語言學角度,基本把它分成三塊,形象比喻、俗文俚語和詩文引用。形式上要符合這三個要求。
其次,我們把總書記從十八大后到我們基本截稿時,所發表的所有言論都收集了一下,從裡面去找,當然,這裡面存在重復、交叉,但我們更重要的是找能夠集中體現習總書記治國理政戰略思維的,否則就太多了,因為書的容量也有限,最后收錄了大概70條。
新京報:剛開始確定了多少關於習近平總書記的詞條?
劉佩英:我們其實剛開始選了100多條詞條,但有些詞條的含義是一樣或差不多的,就會選擇表達可能最中肯的,比如說,糧食安全方面,還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最終選擇了“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
新京報:專家在審讀后,補充了哪些詞條?
劉佩英:有些詞條他們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剛開始我們漏掉了個別詞條,例如治大國如烹小鮮,但其實這條更能體現他的治國理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