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6月7日 (記者徐錦庚、宋學春、卞民德)環境美麗幽靜,已進駐158家知名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旁有青島科技大學為依托。規劃面積3000多畝的產學研示范基地“橡膠谷”,如今成為青島市市北區的一抹亮色。誰能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廠房陳舊、噪聲震耳的青島第四印染廠。
青島曾有個尷尬的綽號——“鑲著金邊的抹布”。意思是說,沿海一線漂漂亮亮,市區腹地破破爛爛,主城區工廠與民居混雜在一起。企業想擴產,居民盼宜居,可發展的“籠子”就那麼大。
騰不出金絲籠,引不來鳳凰棲。而青島“騰籠”的難度尤其大。
一難,歷史使然。青島先后被德、日佔據32年,城市布局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當年,德國人將南側劃為“歐人區”,把工廠建在山的北側,中國勞工隻好在工廠周圍定居,漸成“南居北工”格局。雖說搬遷好,但故土難離。
二難,現實所困。按照一般的周期律,稍有規模的企業搬遷,至少需要三五年。一頭是企業有顧慮,搬遷需要大量資金﹔另一頭,政府也要算經濟賬,企業外遷,稅收減少,新產業效益不可能立竿見影,干的往往是“后人乘涼”的事。以市北區為例,50多家老企業搬遷,一年稅收大概減少兩三億。還要面臨職工下崗壓力,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群體性上訪。
如果說20年前,青島市委、市政府賣掉繁華地段的舊辦公樓,在荒涼偏僻的東部另覓新址,邁出了關鍵一步。那麼近年來啟動的老城區企業搬遷,無疑是為這座百年老城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朝氣和活力。
時至今日,青島市規劃確定的110戶老城區企業已啟動搬遷100戶﹔黃島石化區及周邊區域功能規劃正在調整,12家企業已簽訂搬遷框架協議書。新的商貿、住宅和各種公建配套項目,正在曾經的老廠區上生長。
“這些企業的搬遷遠非簡單的物理空間的移動,而是要通過搬遷在企業科技創新和節能降耗等方面實現質的飛躍。”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說。
作為加大轉型升級力度的突破口之一,青島下大決心推進老城區企業搬遷升級,凸顯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信心,由此帶動青島加快發展藍色、高端、新興產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釋放改革紅利。
(相關報道見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