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荒”成政府心頭大患 “找地熱潮”迅速興起【3】--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地荒”成政府心頭大患 “找地熱潮”迅速興起【3】

2013年07月25日09:32    來源:半月談    手機看新聞

  第三塊:“二手地”重生

  漫步在廣州TIT創意園的大道上,呼吸著翠綠植物散發的香氣,欣賞著不時出現的個性雕塑,流連於一家家時尚的設計室和品牌服裝店……人們很難想象,這裡以前到處是破舊的廠房。

  TIT創意園的前身是廣州紡織機械廠的舊廠房,近幾年,在廣州“三舊”(舊城鎮、舊村庄、舊廠房)改造中得以重生,建起了設計區、展示廳、時尚發布中心等,土地利用價值大大提升,成為“二手地”再開發再利用的成功實踐。

  “三舊”改造獲認可

  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發地區,30多年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土地資源。廣東省國土廳介紹,2010年至2020年,廣東年均可用新增建設用地僅為27.5萬畝,與1996年至2009年年均43.7萬畝相比,相差16.2萬畝。

  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如桂說,2012年底,廣州可開發利用的平地資源隻剩下不到600平方公裡,按照現在每年30平方公裡的新增耗地速度,15年左右廣州將無地可用。

  而與此同時,廣州還有536平方公裡的“三舊”用地,這些前期開發的存量建設用地效率低下、布局不合理、配套不完善,如果能夠得到再次規劃開發利用,將釋放巨大空間,騰出近300平方公裡土地。

  在這一背景下,近年來廣東多地進行了“三舊”改造試點。獵德村是廣州138個舊村庄中被改造的第一個。這個位於廣州核心區的舊村,原有建筑多是“貼面樓”“握手樓”,既危險土地利用率又不高。2007年,由村集體股份公司與所在的天河區政府合作,拍賣地塊融資46億元啟動改造。

  如今的獵德村已完全變了樣。記者在現場看到,根據地理環境條件,獵德村以獵德大橋和新光快速路為界,被分為了橋東、橋西和橋西南三部分。橋東為復建安置區,橋西南建設酒店並安置部分集體物業,橋西地塊拍賣融資用以滿足改造資金需求。改造后的獵德村產業功能、環境面貌完全融入珠江新城中心商務區,實現了一體化發展。

  據了解,截至2012年,廣州共完成“三舊”用地改造21.7平方公裡,增加公共服務用地4.7平方公裡,拉動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000億元。改造后,土地產出率提高67%,綠地率增加30%以上。國際金融城、民間金融街、聯合交易園等成片“三舊”改造項目成為廣州轉型發展的新地標。

  廣東的試點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國土資源部6月正式批復《廣東省深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示范省建設工作方案》,允許廣東繼續深化“三舊”改造,並創新“三舊”改造實施模式。

  “二手地”開發大趨勢

  實際上,類似廣東“三舊”改造這樣的“二手地”開發利用,已成為不少經濟發達地區獲取土地資源的重要方式。

  2012年,浙江省嘉興市出台《關於實施“兩退兩進”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末,全市共騰退低效工業用地3萬畝、力爭4萬畝,並按新准入標准,完成再供地面積達到70%以上。”

  所謂“兩退兩進”,即“退低進高、退二進三”,變原來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產業為高端、高效、低碳產業﹔騰出空間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

  在江蘇無錫,當地採取新增用地與盤活存量捆綁挂鉤的措施,如需新增用地,就必須盤活一定存量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極大調動了各地盤活存量土地的熱情。近5年來,無錫共挖潛盤活15萬畝存量建設用地,約佔總供地量的一半左右。

  廢舊礦業用地也進入了再開發的視野。江蘇徐礦集團旗下大黃山礦、夏橋礦、韓橋礦、青山泉礦、新河礦、臥牛礦、義安礦和馬坡礦8個礦山地下生產已經全部關閉,其可利用土地均在積極進行再開發運作。

  其中大黃山礦可利用土地805.93畝,正在建設江蘇寶通物流園﹔義安礦可利用土地515.78畝,利用徐州市焦化廠搬遷擴建機遇,以土地入股新公司,建設大型焦化企業,目前義安礦409畝土地已經補辦出讓手續,作價入股環宇焦化。

  江蘇省國土廳土地利用處處長倪紅升認為,把以前的舊廠房、舊礦區、低效利用的城鎮土地進行整理開發,盤活再利用,具有較大潛力,已成為各地獲取建設用地的一個重要途徑。

  今年4月,國土資源部也印發《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指導意見》,確定在內蒙古、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四川、陝西十省(區、市)開展試點,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利用,優化土地利用結構。

  該意見明確,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下列城鎮存量建設用地可列入試點范圍: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禁止類、淘汰類產業用地﹔不符合安全生產和環保要求的用地﹔“退二進三”產業用地﹔布局散亂、設施落后,規劃確定改造的城鎮、廠礦和城中村等。

  預防再開發風險

  在談到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時,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表示,由於各地在市場發育程度、政府財力、社會資本的活躍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擬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的地方,要根據當地實際,採取多種改造模式。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試點地區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式盤活和開發城鎮低效用地。

  一是協商收回。對企業無法按照原土地出讓合同或劃撥決定書約定開發的產業用地,政府通過協商收回土地使用權進行再利用。

  二是鼓勵流轉。對已投入一定資金進行土地開發,用地已滿足轉讓條件,但短期內難以繼續開發或達到預期目標的,鼓勵企業依法流轉。

  三是“退二優二”。鼓勵工業企業利用現有廠房、土地開展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利用效率和容積率。

  四是“退二進三”。支持企業利用已有存量土地和原廠房興辦服務業。

  無錫市國土局土地利用處處長邱紅杰就對記者表示,當地支持企業利用已有存量土地和原廠房興辦商務和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物品儲運、鮮活農產品銷售等服務業,鼓勵用地單位利用已有土地開發地下空間和“二次開發”,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免繳增加建筑面積的土地出讓金。

  需要注意的是,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是成本、風險和潛在收益都很高的一項工作,需要建立起合理的土地利益共享機制,才能調動原土地使用權人、社會有意參與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積極性。

  王世元強調,在積極探索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創新的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很多政策創新,必須慎之又慎。試點過程中要切實加強監管,做好跟蹤評估,及時糾正偏差,確保規范運作、穩妥推進。(記者 烏夢達 孫彬 潘強)

分享到:
(責編:王澤、段欣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